在互聯網無遠弗屆、智能手機全球漫遊的 C 世代,生活中所有親朋戚友,無論是否遠在天崖海角,幾乎都可在一按鍵之間連線起來;即使是沉迷於網絡世界的 Y 世代宅男,如今也不再孤單,他們可以參與網上社區的活動,在閒聊室與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令自己活得更精彩。由此看來,未來社會的人際關係應該愈來愈趨緊密,對吧?然而,近年美國 MIT 心理及社會學家雪麗.杜爾寇(Sherry Turkle)卻認為,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站已逐漸破壞我們享受人與人間親密關係的能力,亦侵擾我們獨處思考的空間。我們的觀察是,網絡世界還會給現代人的生活帶來一種莫名的焦慮(anxiety)和無奈的分心(distraction),而直接造成杜爾寇所謂的「既緊密連系而又疏離的人際關係」。
自2007年面蘋果智能手機(iPhone)面世後,我們不自覺地陷入一種前之未見的科技文化,使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與周遭的人、事愈來愈隔斷;我們愈來愈容易分心,以致無法深思熟慮地處事和全情投入地待人接物。還有,當我們習慣通過智能手機與網絡世界保持緊密的連繫,從瀏覽網絡的多媒體資訊中尋找對大腦的刺激,一旦靜止下來,我們往往會感到異常的焦慮。
迷戀手機文化的後遺症
早前,美國一項訪問調查顯示,在智能手機面世之前,一般使用者瀏覽互聯網的頻率約每天五次,今日,智能手機令上網大為方便, 大部分使用者幾乎一有空暇(在地鐵巴士上,或閒坐家中)就瀏覽互聯網,每天至少50次。今日,使用智能手機收發短訊的統計更驚人:13-17歲少女每月發送和接收的短訊约4000個,那是每六分鐘一個,男生約七分鐘一個。可見大部分手機使用者時刻都用手機連線通話和瀏覽資訊,在現實世界與父母、子女或朋友間的關懷和溝通專注不足, 甚至於漠不關心;而80後的年輕一代因收發短訊而每六、七分鐘分心一次,還哪有精神和時間去關注別人的反應和溝通?這也可說是迷戀手機文化的一種後遺症。
都說出生於網絡年代的青少年大都是網絡科技嫺熟(tech savvy),而又能一心多用(multi-tasking)。嫺熟於網絡科技,或會使人從根本上培養出相當發達的快速思維,至少是一個能一心多用和經常渴求新鮮事物刺激的大腦。我們不敢說擁有這樣大腦的人是否更加適應未來世代, 我們只知許多技能的培訓和學問的追求,都需要高度的專注和持久力,也需要抵受沉悶過程的忍耐力。一個不能從事深度思維和尋求獨處沉思的人,是難以做大學問,也談不上能有創新的點子,甚至難在事業上大有作為。
至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關懷,就肯定不能一心多用了。不論是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夫妻和男女之間的愛情,乃至同輩之間的友情,不用心不專注就不能培養出深厚的感情。我們對手機的過度迷戀和依賴, 就會使我們忽略身邊人的感情反應。你老妻試過多少次因你在看你的手機,對她說的話不給予充分的注意,而對你咆哮?同樣,為人父母者不妨反躬自問,如果你從未好好地付出一些專注時間(quality time)去了解和關懷自己的子女,又怎能抱怨他們不願與你溝通?反之亦然。這就是科技年代人際關係的危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