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很多皇帝的一生都有大上大落的經歷,在腥風血雨中成就大業,最後交捧給兒子開啟太平盛世,這些皇帝無論善終與否,大都不會一生中經歷四個身份──王皇民侯,由王變皇,再由皇變為庶民,又再被封為侯。
在東漢班固的《漢書》和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記載裏,有一個這樣的皇帝,但都是未經證實的。直至2015年,一個完整的漢侯墓出土了,證實了史書的記載,真是那麼傳奇,起伏那麼大,這個皇帝就是西漢廢帝劉賀。
據史書記載,劉賀一生跌宕而帶傳奇。西元前92年,漢武帝劉徹之孫、昌邑王劉髆之子劉賀出生,西元前88年,因劉髆早逝,劉賀5歲繼承昌邑王王位,西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因無子,18歲的劉賀被權傾朝野的大將軍霍光擁立為帝,但在27天后,便被廢了,貶為庶民!據《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記載,霍光稱其「行昏亂,恐危社稷」,上官太后斥之「為人臣子,當悖亂如是邪」,劉賀自己也表示「愚戇不任漢事」。 霍光竟稱他犯了1027條淫亂無度之罪而把他廢黜,隨後遣送回山東封地,王位被削、食邑2000戶。西元前63年,劉賀的命運又出現戲劇性的改變,漢宣帝又封他為海昏侯,移居豫章國(今江西南昌),是年29歲,西元前59年,年僅34歲的劉賀去世,史稱漢廢帝。劉賀是否如史書所載那麼荒淫無度、昏庸無能呢?做了27日皇帝就犯了1027條罪,那麼,豈不是平均一日犯38條罪,讀者覺得可笑嗎?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呢?
六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考古學家稱這個墓為海昏侯墓,被列入2015年的六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原因是在大陸出土的西漢墓葬委實不少,如赫赫有名的徐州地區的漢代獅子山楚王墓、廣州市象崗的漢代南越王趙眛墓、華北地區的河北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它們多以出土的漢玉器而名,這些玉器不但製作精良;用料考究,更突現王者威嚴,雄渾大氣,引證漢代是中國玉器製作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但其他出土的文物能夠反映人文生活的就略嫌不足了。至於出土的侯墓的就更多,可惜好些王侯墓都曾被盜,出土的文物,玉器丶絲帛丶竹簡丶青銅器等多未能比較全面反映一個王或皇的氣度和與當時人文文化的聯繫,考古學家只能從支離破碎的出土文物去引證歷史文字的真實性,從而了解古人的人文生活和智慧。今次海昏侯墓的出土,頗為完整地反映西漢的制度和人文生活。
「海昏侯」的名字由來有兩個說法,有學者認為海字在古代的解釋是晦、黑;而昏字的意思則是昏聵、昏庸,反映劉賀在在歷史上不是一個好東西,所以漢宣帝給他一個帶侮辱性,海昏侯的侯爵號。另一個說法,是以封侯的地理位置賜名。漢代有西海、北海,北海是今天的貝加爾湖,西海是今天的青海湖,都是內陸的湖泊,都稱之為海。漢代海昏國位於鄱陽湖之西,正是日落之地,故地名海昏。相濡覺得後者解釋比較合理,若漢宣帝要封一個昏庸不堪的人為侯,自己不就是更昏庸嗎?怎樣向天下人交待呢?再者,漢史上,以地名封王侯的多的是,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分別被封為齊王、楚王和最後的淮陰侯,都以封地為名。
今次出土的海昏侯墓是中國目前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整個墓園由兩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等建築構成,反映了西漢列侯的墓園制度。而出土的文物更令人十分興奮。從網上資料和錄像記載有:出土整套樂器、10餘噸銅錢(按:不錯,是十餘噸!)、大金餅、金馬蹄、青銅火鍋、最早的孔子像(再按:恐怕如今人替孔子造像一樣,都是想其然而已。孔子樣貌的記載頗多:頭頂凹陷如丘,唇露齒,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概括而言,奇醜無比。山東省博物館亦收藏了東平漢代墓室一幅壁畫,刻着的「孔子見老子」的故事),孔貌也瑞正儒雅。漢武帝時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相濡相信自始,皇家工匠不會把孔像造醜的。
珍貴的歷史文獻
海昏侯的出土文物還有5000多枚竹簡,發現有《論語》、《史記》、《周易》、《醫書》、《五色食勝》、《悼亡賦》等多部典籍內容。現在成功分離竹簡又辨別出《論語》中已失傳的《智道》。原來《論語》在古代有三個版本,即《古論》、《魯論》和《齊論》。可惜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民間只能用口頭背誦的方式世代相傳,最後難免有些失真。如魯人傳誦的《魯論》20篇,齊人傳誦的《齊論》22篇,但後來又在孔家老宅的夾牆中又發現了20篇《論語》,是為《古論》。現在大家讀的《論語》其實是以《魯論》和《古論》為基礎整理而成的20篇版本,《齊論》則多出的兩篇,分別是《知道篇》(古代「知」通「智」)和《問王篇》,但《齊論》在漢魏時期已經失傳了,可幸《知道篇》竟由劉賀之手傳給我們這代人!還有《史記》作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已經被後世修改得面目全非,非常重要的《今上本紀》,即司馬遷給西漢現任一把手漢武帝立的傳,被刪除後始終沒找到。《史記》成書於西元前91年,距離海昏侯去世的西元前59年,僅僅過了32年。因此海昏侯墓中的《史記》很可能是沒有經過修改的原版。
另外,術數界也興奮啊,因為失傳2000年的上古奇書《易經》,也很可能在這5000枚竹簡之中。現在通用本《易經》是周朝的《周易》,但其實《周易》只是上古《易經》的三分之一。因為還有夏朝的《連山易》和商朝的《歸藏易》,三易歸一,才是一部完整的《易經》。如果在竹簡中能夠找到《連山易》和《歸藏易》,那就真的是千古一遇。當然,竹簡還在整理之中,能不能斷定《齊論》原版《史記》和《連山易》《歸藏易》二易就在其間,仍需進一步釋讀,也是大家萬分期代的發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