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大陸新鮮出爐高考改革方案的啟示

中國國務院在2014年9月4日,正式發布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對每年約1000萬考生,他們的師弟妹及每一個學生的相關家人(父、母、祖父母等),影響極為深遠。整套改革方案涉及多層面多方向的改動,包括更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增加學生考試科目的自主選擇等方面。不過,在香港,甚至某份自稱中產文化界的報紙,對此只是寥寥200字輕描淡寫了事。香港號稱國際城市,是否也應該關心維港方圓五里以外的事?
中國國務院在2014年9月4日,正式發布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對每年約1000萬考生,他們的師弟妹及每一個學生的相關家人(父、母、祖父母等),影響極為深遠。整套改革方案涉及多層面多方向的改動,包括更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增加學生考試科目的自主選擇等方面。不過,在香港,甚至某份自稱中產文化界的報紙,對此只是寥寥200字輕描淡寫了事。香港號稱國際城市,是否也應該關心維港方圓五里以外的事?
 

提高英語水平:「賺粒糖,蝕間廠」

 
當我問香港的朋友,大陸若改動英語在計算分數時的重要性,應該是加重還是減低這比重?面對世界潮流談「一體化」、「國際化」,所有朋友均認為應該加重英語的重要性,才堪稱與世界接軌。
 
與這想法恰好相反,新方案是讓學生有兩次考英語的機會,這像一個學生需掌握的技術(大陸簡稱社會性考試),多於一個核心科目。網上消息也曾提及,希望將英文所佔的比重減低。
 
學生用於英語學習的時間極多,甚至扭曲全人教育的目的,在英語科的無意義過份操練,阻礙學生發展其他學科的興趣及能力。建議改革英文科目考試內容及安排,算是一個正面進取的回應。
 
看看香港多少中學生,在英語能力不足下,硬要以英語學習所有學科,為此減低對各學科(如科學、地理)的興趣,也未能發展這些科目的能力。英語何價?值得我們三思。
 

如何實現全人教育、均衡發展

 
雖然高中開設科目很多,且有地區性會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進行評核,但過往只有在高考二天內所考核的外語(英)、語文(中)及數學等有限科目作大學取錄標準。新方案建議,取消文理分科,報讀大學的成績將由三門重要高考科目同「水平考試」的部分科目組成。
 
網上曾討論大學取錄時的總分,需加入更多非高考科目。究竟現在出台的方案,日後會否漸漸加進更多科目,不得而知,但總的方向是讓學生關注更多學科的學習,避免「偏食」。
 
香港學生除修讀中、英、數、通識這四門必修科之外,只需另外修讀二至三科便足夠報考大學,但這是否能夠保證均衡發展,也引起部分教育界的關注。此外,近日一些科目(如商科)老師團體,認為他們的科目內容太多,應一分為二。因為分拆出來的科目相關性甚高,但已算兩門學科,除非我們不容許學生同時修讀這兩門相關學科,否則學生若同時修讀這兩科,將無法達至均衡發展。
 
既然我們相信中學階段是強調通才教育,那麼我們的考試選拔制度,是否能夠體現這個教育哲學?
 

香港「沒可能」又進行教育改革?

 
當我問教育界朋友,香港是否需要開始討論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他們總是回應「不是剛剛才改麼?又要改?沒可能!」。
 
香港在2000年開始談教育改革並出報告書,在「鐵娘子」羅太等推動下,在2009年開始新高中課程,2012年進行第一次新的文憑考試。超巨型的3-3-4教育改革,總算平安着陸。
 
大陸上一次的課程改革,早香港數年發生,但他們現在已進行新一輪大型改革;一般來說,內地拍板的速度較香港更快,且他們多在數個省份試行,又容許發達省份自定試行方案,所以就算尚未有完美方案,已可以在一些地方試行。
 
教育問題從來不可能有十全十美、人人同意的解決方案,香港自然不例外。人人有份參與的教改討論更加合理及謹慎,自然也會花費較長時間,所以對教育改革檢討,香港更應該盡早開始。
 
在香港,距離上次2000年教改啟動討論時間,已近15年,就算今天開始醞釀,數年才正式啟動討論,已近20年。20年一次的教育改革,算頻繁嗎? 
 
更重要的是,20年前的課程內容還適合現今世界嗎?舉例來說,中學理科傳統分為物理、化學、生物。美國在去年宣布的「下一代的科學標準」(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中,提出翻天覆地的改動,加入「太空」、「地球」、「生命科學」等頗多新範疇的內容。而一些傳統的力學示範實驗,可能轉在幼稚園階段進行。二十年才做這些重大課程改動,進行有系統的檢視及變更,並不算頻繁改動「擾民」。再者,以現今社會的分裂狀態,就算今天開始討論,十年後能具體實施新的課程及改革方案,已算萬幸。
 
綜觀各個國家的教育改革,大家的基本信念可算大致相同,包括:全人發展,中、小學階段通才教育等,但如何體現這些目標,各國所採用的方法差異很大,並無公認的最佳實踐模式。
 
雖然不能依他國的改革方案,照貓畫虎,但參考他人的成敗經驗,仍是極富啟發性的。
 

侯傑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