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事一定要今日畢?洪蘭:拖延是壞習慣,但結果不一定都不好

面對煩人的代辦事項,你習慣拖到最後一刻,還是早點解決?根據研究,拖延的確是壞習慣,但選擇今日事、今日畢卻不見得有最好的結果。

美國新冠病毒疫情嚴重,已有500多萬人確診,超過16萬人死亡了。疫情會擴散得那麼快,除了人們不肯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之外,心理學家指出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人們喜歡輕鬆無負擔的心理狀態,對不喜歡的事情會希望趕快結束。

所以疫情才稍緩,就迫不及待地出門旅遊、吃飯,接觸人群後,疫情又嚴重起來了。

「今日事今日畢」並非最省力

研究發現,人們對不喜歡的事情有兩種態度,一是拖延,拖到最後,希望事情自動消失;另一是趕快把它做完,使心裏沒有負擔。

但前者不但事情沒有消失,反而變得更糟,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因此拖延不被鼓勵,愈討厭的事要愈快解決,今日事最好今日畢,就出現了以下的情形。

走廊上一前一後有兩個水桶,請學生隨便拿一個放到走廊盡頭的儲藏室去。照理說拿靠近儲藏室的那個水桶最省力,但是大部分的學生卻不是,他們會去提最靠近自己的那個水桶。

問他們為什麼不去提靠近終點的那個水桶呢?學生說:愈快拿起水桶愈有完成任務的感覺,這種感覺良好,就沒去想省力的問題了。

另一個實驗是要求學生把走廊上一遠一近的水桶提回來。結果大部分的學生不是用最省力的方式:空手去拿遠的水桶,再在回程路上拿近的,而是先拿近的水桶,拎着走到遠的地方提起另外一個水桶,再走回來交給施測者。

尤其當施測者給學生10個生字去背時,他們更是想都不想,直接抓起水桶就往前走,因為做掉一件事就減少大腦記憶的一件負擔,心情就輕鬆一點:趕快把該做的做掉,好留下記憶空間去背那10個生字。

忍耐一下就沒有遺憾

我們在生活上,也看到很多人拿到帳單就去付款,而不會把錢先留在銀行裏生利息,等期限快到了再付。因為做完了心裏沒負擔,就忽略了積少成多,小錢可以滾成大錢的道理了。

研究更發現有些人一聽到癌症,就恨不得馬上開刀去把壞東西拿掉,沒有去尋求第二意見,結果後來發現有些刀是不必開的。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不好的習慣,但是早早解決掉(pre-crastination)也不見得好,看起來依古人的中庸之道最好,「事緩則圓」是有道理的,忍耐一下就沒有遺憾了。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