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好腳,請以腳喻——香港在國體的地位

香港腳是顯病不是暗疾,有味道,會傳染,很難啞忍。有味道,天下皆知,正像香港,一舉一動,常常國際圍觀,「外國滲透」言論必有市場。會傳染,左蒙右受,恰似中港,一言一行,每每模仿倒逼,「顛覆基地」指控沒有才怪。

關鍵的不是鞋,是腳

 
腳處軀體邊陲,不妨是香港的寫照;正如中醫所言,寒從腳入,所以世界潮流,最早知道,該順該逆,最早明白;體積雖小,運用得當卻能支撐全身。
 
但令香港邇遐聞名,臭名遠揚的,必然是香港腳。此比喻不倫不類,但在鹿馬難分的年代,權且暫借一用。
 
香港腳是顯病不是暗疾,有味道,會傳染,很難啞忍。
 
有味道,天下皆知,正像香港,一舉一動,常常國際圍觀,「外國滲透」言論必有市場。
 
會傳染,左蒙右受,恰似中港,一言一行,每每模仿倒逼,「顛覆基地」指控沒有才怪。
 

顛覆早有前科

 
其實滲透、顛覆論調古已有之,而確有發生,有自信則不足為奇。
 
最明顯的例子,是港督金文泰在1925省港大罷工後,企圖把香港變成孔孟基地、 反新文化運動基地,是後來各種基地的腳本。香港蹩腳的文言文教育也是這樣開始的;是的,國民教育可以成為有效的顛覆手段。
 
但顛覆也可以成為國人的驕傲。眾所周知,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源於香港,國民革命也長期以香港為基地。鮮為人知的,也是由腳開始的:先生最早的啟蒙,是反對其母親要姐姐為「未來着想」,屈服於纏腳的陋習。
 
至於共產黨顛覆民國,香港的腳色,則另當別論。
 

獨特的地位

 
其他鮮為人知的事件更能說明香港除了提供資金外,還有更多更重要的獨特作用。僅和腳有關的例子就不少,如:1941香港淪陷前,日軍封鎖中國,崎嶇的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補給線,卡車司機奇缺。香港則成為上千名來至北方平原的司機的訓練點,主要訓練山路駕駛和腳力。淪陷前夕,戴笠還密報蔣中正:「現在香港待領護照入緬的華工,已有千餘。」
 
而淪陷後,英國軍情9處(是9不是6,在港稱英軍服務團)和東江縱隊密切配合,打擊日寇,其腳跡從香港延至惠州、桂林, 活動範圍多處重疊,還共用聯絡點。
香港保衛戰後,日軍在1941年12月26日派出2000人在香港街頭舉行勝利巡遊。(網上圖片)
香港保衛戰後,日軍在1941年12月26日派出2000人在香港街頭舉行勝利巡遊。(網上圖片)
再早一點,1925年,是香港苦力腳夫,推動歷史,發動長達十多個月的省港大罷工。共產黨也因而從一個不到千人的小黨,壯大一、二十倍。可以說,沒有省港大罷工,就難有新中國。
 
為什麼僅援引古代史?因為蓋棺尚且不能論定,活的更不便議論,容日後補上。
 
綜上所述,應該說:香港和內地首腳相連、命運相依,過去和日後都會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扮演重要腳色。順手拈來,香港現在一個重要角色,就是要防止貪官匿藏,要堵截黑錢外流。
 
簡言之:胡亂穿鞋笨,刖腳適履更笨。能認識香港的獨特性,掌握分寸,套用孟子的話:「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斯天下之民至焉。」
 
原來關鍵不在腳,在腦袋。
 
*本來腳踏實地在寫〈萬惡淫為首——立法會的囧境〉,今急急腳趕集,下回再一起品味。
 
註:本文標題的含義: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

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