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長時間以來香港沒有很重視科技所帶來的機遇,以及從科技所衍生的創新和為製造業帶來的發展。對於許多香港商人來說,製造業是低端的,只適合搬去內地做。香港人在香港當老闆,賺取利潤,同時炒炒房地產,那好像已經是企業家的成功之道了。
此外,香港政府就算在回歸後,一些特首仍然沿着過去港英時代遺留下來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作為原則,加上一些經濟學家以市場力量為口號,附和着一些從過去引申出來的的政策。香港的經濟結構變成非常單調,對科技、創新和製造等領域長時間忽視。
與此同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從不斷的摸索中,逐漸發掘出自己的一條道路。特別在科技、創新和全方位的製造業供應鏈方面實現了巨大的進步。對許多香港人來說,內地的發展好像是一場夢一樣。面對內地,香港人就在旁邊。對於內地的發展來說,香港人好像有參與,但亦好像沒有參與太多。一直到了近幾年,香港人才開始對內地在創新方面的發展有所認識,並在中央政府的引導之下,特區政府亦逐漸知道創科對香港下一步發展的重要性。
香港經濟 處於分裂狀態
自從2015年開始,特區政府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目的是推動發展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發展。很可惜,在經歷了兩任局長的任期之後,我們還未看到特區政府推出了任何具宏觀視野,契合時下科技發展趨勢,以及內地的發展和香港具體需要的政策。雖有不少討論,但最後卻並沒有發展出較為具體的政策。
許多香港人指出,香港的優勢在於其高校、大學科研機構較為完善的機制與研究實力。的確如此,香港的各所大學,都具有不少出色的科研人才。眾所周知,大疆科技、商湯科技等著名科技公司都是源於香港的高等學府。
在大環境轉變的前提下,香港人對於創科的重要性認知逐漸地有所提高。今天我們已經看到新一屆特區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如科學園、數碼港,甚至一些傳統行業的企業紛紛開始關注創科和投入資源,同時並與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加強探索在這些方面的合作。香港特首李家超必須吸引到頂尖人才,推動創新科技研究的可持續發展。
今天香港一般人對「創科」的定義,是指在某些科技領域上的創新和突破,為社會提供新興產品,為社會解決某些問題。同時,前屆的創新科技局亦曾經提出再工業化的概念,提出香港必須要再次建立製造業,但面臨重建製造業的所屬行業,以及如何建立這些所謂的新型製造業仍在研究。
儘管這一年半載以來,香港已經有些人開始討論數字化創新的課題,但總的來說,在這方面的認知還是處於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香港人注重研發和隨之而來的IP(知識產權)。雖然一部分企業會在香港將IP商業化,但一般會與內地大灣區企業合作,在內地合作夥伴下進行市場化。這樣做當然好,但香港所做的增值部分往往只是IP版稅的轉讓費;更重要的是香港並沒有因此而發展出相關的產業,亦沒法創造有規模的就業機會。
香港仍然處於一個「兩個香港」的情況,一個是精英的香港,代表着香港的金融業、房地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另一個是基層的香港,代表着香港一般的零售、飲食、運輸、裝修等行業。這種兩個香港的現象造成了嚴重的社會斷層、貧富極端化,以及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機制等社會問題(請參考筆者在灼見名家專欄2021年3月23日發表的文章〈從混亂到有序:是彌補「兩個香港」之間鴻溝的時候〉)。
內地廣泛應用 數字化創新模式
相對來說,數字創新在內地已經是一個應用廣泛的領域。以著名線上快速時裝製造商SHEIN(希音)來說,他們的創新在於商業模式的創新,並非科技的突破。但他們透過互聯網和數字技術能與海量的客戶無時無刻地連接,透過對於每一位客戶在服裝的喜好解讀,能為客戶們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裝。同時他們運用C2M(Customer-to-Manufacturing,顧客直接對應生產)的模式,運用數字科技將服裝的生產和供應鏈無縫連接起來,達到合理價錢、高效和依靠度高的服務提供體系中。
重要的是,SHEIN在廣州番禺區創造了一個龐大的產業群,有數百個主要供應商和過千個支持供應商,為廣州番禺地區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通過數字科技商業模式,創新可以促成產業化和創造大量就業。
內地另一個商業模式創新的成功例子是抖音(國際版為TikTok)。去年TikTok已經超過谷歌成為全球訪問次數最高的網站。抖音/TikTok的成功之處亦是數字商業創新。它們通過高深的算法和AI學習程式與海量客戶建立起「無處不在、無時無刻」的連接。這種連接為抖音/TikTok創造了一個強大的廣告平台,廣告成為它們主要的收入來源。在就業方面,它們亦能為超過兩萬名軟件工程師提供就業機會。而母公司字節跳動亦因此,以4000億美元的估值登榜「2021全球獨角獸榜」成為全球最大的獨角獸。
我建議,香港在創科方面除了尋求科技的突破之外,亦可探索數字商業模式的創新。後者可以為香港提供產業規模性發展的機會,可以為更多人士提供就業的機會。在再工業化(或新製造)方面,C2M模式值得效仿,以數字科技為紐帶,連接客戶端並經過整條供應鏈到生產端、零部件端以及R&D端。可以把北部都會區和河套作為建立這些新模式的集群地點,發揮規模效應。
香港的創科需要新思維、新戰略。當中國在以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重要綱領的時候,香港必須同時配合發展,以更全面的全局觀和視野來迎接新的機會和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