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競選行政長官時,政綱主打都是民生經濟,既不提政改,也沒有承諾會為23條立法。予人印象是她領導下的政府會以「實務」為主、做實事,盡量減少政治爭拗,避免社會撕裂。
然而《逃犯條例》修訂提出之後,社會上爭拗不絕,對立又再升溫。4月28日13萬人上街反對修訂(警方公布數字為2萬多人,即使取中間數,人數也算不少),是幾年來所未見。即使之前「一地兩檢」、「明日大嶼」等有爭議的議題,泛民借勢全力催谷,也沒有多少人願走上街頭表態。逃犯條例修訂似乎已打破了之前的一段平靜期!
政府管治總離不開要處理政治和經濟問題。從回歸以來的經驗看,港府的「政治能量」不足以解決政治問題;勉力而為,結果是經濟發展也受拖累。董建華政府致力解決房屋問題和經濟轉型,到最後遇上23條立法,終無功而還,董先生第二屆任期未滿就要請辭。曾蔭權政府以「十大基建」重振經濟,本地經濟逐步從2003年低谷回升;但政改一役,加上擴大問責制失利,令政府民望急挫。梁振英政府主打房屋土地,見縫插針,希望以各種方法取地,增加房屋供應;結果未見任何成績,到了人大8.31決議為普選特首立下規範,觸發了雨傘運動、佔中79日,政府焦頭爛額……以後發生的事,大家記憶猶新,也毋須多提了。
修逃犯例社會未有共識 何故一意孤行?
前車可鑑,林鄭競選時表明政改議題具爭議,「不能貿然行事」;23條「有需要立法,但在社會未有共識前,強推立法不會成功」。如此取態很明顯是想繞過政治問題,期望在經濟民生事務上做出點成績。既然如此,政府何以會突然「急推」逃犯條例修訂?
很明顯,逃犯條例修訂同樣「具爭議」,社會上也未有共識,強推是很難成功的。何故政府仍要一意孤行?是受制於「外來壓力」?還是政府自己錯判形勢?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除了來自泛民陣營的力量,還有商界、法律界、學術界、新聞界(包括一些跟政府關係友好的媒體)等。它們都加入反對行列,如果政府一意孤行硬推,管治威信勢必受重創,也會增加推行其他經濟民生政策的阻力。
逃犯條例修訂的源起是要處理一宗發生在台灣的兇殺案,男疑犯逃回香港,因台港沒有引渡協議,男疑犯得以免除被控謀殺罪,逍遙法外,故政府建議修例。然而台灣方面已表明不滿香港修例把台灣視為中國一部分,現在民進黨政府更不會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下跟香港簽署協議。到時即使立法會可趕及7月立法年度完結前通過修例,但台灣方面因「政治原因」而拒絕接納,特區政府豈非白忙一場?從目前事態發展來看,這個結果極有可能出現!
本屆政府「初心」是希望「共建和諧共融社會……首要任務是團結社會、推動香港經濟前行、改善民生」。經歷2014年政改爭議、佔中、2016年旺角騷動,不少人對新一屆政府的期望,是可以讓社會休息重整,把精力放在解決一些長遠的深層次矛盾。無論怎樣考量,因一宗台灣殺人案要引渡疑犯而去翻起22年來大家都不願搬開的「石頭」,觸碰一個港人深懷戒心的議題,政府目的是為了什麼?這個議題有什麼迫切性,一定要現在解決?是否可特事特辦,先解決台灣殺人案引渡,逃犯條例修訂則「從長計議」仔細研究?
本屆政府上任以來社會氣氛尚算平靜,但人算不如天算,莫名其妙地要「硬推」逃犯條例修訂,令對立重新出現,矛盾不斷擴大,還有「外國勢力」高度關注、伺機出手,台灣又極有可能「婉拒」特區政府「美意」……各方不討好,政府打算為這次修例付出多大代價?
同樣人算不如天算的,是本屆政府的房屋政策。競選時林鄭提出「加快土地及房屋供應,為不同收入的市民提供置業機會」。信誓旦旦,實情卻是土地開發未見任何突破,政府則宣布公私營樓宇供應改為「七三比」,公營房屋佔七成,私樓佔三成。表面上是希望可滿足更多公營房屋需求,但土地「來來去去」都沒有增加過。調高公營房屋比例後,私樓供應量肯定會減少,樓價只會繼續飈升,過去幾個月的情况正是如此!
據團結香港基金上月中發表的報告,私人住宅本年度預測的2019至2023年年均落成量,已較去年預測的2018至2022年平均落成量下跌11% ;特別是2023年,落成量將減至1.33萬個單位,比去年落成量低近四成。
公營房屋方面,報告指未來4年落成量預計會比之前預測低10%,每年實際落成量將大幅低於政府的年均3.15萬個單位目標;估計未來10年公營房屋將累計出現8.5萬個單位短缺,輪候公屋時間會升至逾6年。
有良好願望 不保證目的必達
正如上屆政府一樣,土地房屋雖是「重中之重」,政府不斷「出招」,但供應反而變得更緊張。樓價就如脫韁之馬,居住單位則愈來愈細,居住素質每况愈下!現在看來,本屆政府正重蹈上屆覆轍,空有一番「理想」,但結果卻完全相反。
經濟增長亦如是。林鄭競選時一再重申對本港經濟「不甘心」,尤其本地增長幅度太低。本屆政府展現要「拼經濟」的決心,然而本月初統計處公布本港首季經濟按年增長僅0.5%,是自2009年第三季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季。
香港向來是外向型經濟,極易受外圍因素影響,今年首季大幅放緩就是因中美貿易戰、內地增長減慢等因素影響。本屆政府全力推動發展創新科技,為經濟轉型升級,但創科路同樣受制於外圍,尤其美國的取態。中美博弈,香港隨時成為磨心,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大變數。
有良好願望,並不保證目的必達。港府處理政治議題「先天不足」,硬闖只會適得其反。逃犯條例修訂的難度不比2003年23條立法低,本屆政府縱使希望避開政治敏感議題,集中精力處理經濟民生,但看來願望應該落空了。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