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須擁有信念而生

與其說為死亡作準備,倒不如說死亡使得我們的生命更加充實。

人必須擁有信念而生。這句話也是一個信念:它建基於人不單是物理性或生物性的存在,同時也是感性的與靈性的存在的信念之上。不是所有信念都可以科學方法或實證方式證明為真,例如有些信念並不涉及真假,而是屬於評價;有些信念則更為根本,屬於形而上的肯定。縱然不能實證(在經驗界中加以驗證),但它們可以從體證中領悟出來,並且對人類來說,有其共通性。

我們是生命的主人

「人必須擁有信念而生」,「生」字可以指生存,也可以指生活、生命。愈低等的生物愈不需要信念來維持其存在,如單細胞生物,它們只需物理性的反射或本能便足夠。日常生活的操作,需要系統知識,經驗累積,就算未形成知識之前的「嘗試—錯誤」模式的運作,也需要信念。然而,「怎樣過一個美好的人生?」更基本的,「什麼是美好的人生?」這等關乎生命存在的核心問題則包含着關鍵性的信念。這些問題不單與價值理論(廣義的倫理學)息息相關,溯本追源,它們還與「人是什麼?」不能分割。

「人是什麼?」意義治療學派始創者維克多・法蘭克(Victor Frankl)給出的答案是:「人是需要尋求事物的意義之存在。」人不單有此需要,而且實際上具有賦予意義的能力。由此出發,可以開展如何構成美好人生的圖像,並循此建立每個人的人生目標。

法蘭克的學說不是憑空虛構的,而是從他個人深刻而悲慘的經歷,以及他接觸的治療個案中體悟出來。它對生命存在的信念不是唯一一種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很多中外古今的哲學家提供了發人深省的答案,它們之間並行不悖,甚至互相發明。無論是哪一種觀點,都加強了「只有擁有信念的人生才是真實的」這個信念。

也許我們對這個沒有規定內容的「信念」有些擔憂及戒心。但正如法蘭克說的,總不能因有機會選擇錯誤而不去選擇,甚至否定選擇吧。自由亦然:我們總不能因為擁有自由便可以傷害他人而否定自由;更不應因為令人失望的際遇而否定人生。正正由於「信念」沒有特定的內容,便亟待我們去填充。法蘭克的名句:「人沒有權利去質問生命的意義,他自己才是被生命所詢問的對象,他必須以對自己生命的負責來回答生命的詢問。」就是突顯我們是生命的主人(不是物理存在的主人),生命不單屬於我們,亦由我們去定義與描繪。

擁有信念不是人生的充足條件,它僅是眾多必要條件之一吧了。其他的諸如意義、自由、愛等都是,它們皆可以使一個空白人生推向更高層級的境界。

為死亡作準備並不消極

《與死共生》是筆者有關生死的第四部小書,之前出版的有《訪問死亡:大學生的生死筆記》(2006年)、《向終點敬禮》(2011年)、《療傷之旅:與你一起經歷喪親之痛》(2015年)。最近翻看舊作,發覺我對生、死的信念,自我2002年開辦「生死學」一科至今,20年來始終如一。例如:

「誰能回答死?」……我的答案固然離不開「死生不分」、「死據生存在」、「了解生便即了解死」等信念上,……顯而易見地,生命才是我們的導師!而死亡……是「成長的最後階段」。因此學習與成長,可說是至死方休。(《訪問死亡》)

必然與自由、受制與無限、意義的賦予與毀棄,皆逃不出自我的選擇。(《訪問死亡》)

在聽天由命與絕對操控之間,仍有第三條路。那就是承認並接受我們不可預知什麼時候死、怎樣死,然而卻可以選擇如何迎接死亡,以及如何預先為自己的死亡作好準備。(《向終點敬禮》)

為死亡作準備並不是消極的,因為要有怎樣的死,便必須有怎樣的生,例如,要死得有意義,則必須生得有意義。這樣看來,與其說為死亡作準備,倒不如說死亡使得我們的生命更加充實。因為讓我們勇於面對死亡的,在我來說,就是誠實與謙卑,常存誠實,我們便較能看清自己的軟弱、恐懼與無知,進而放下諸般執着,善待自己,體恤他人;心懷謙卑,則讓我們更能接受死生無常,從而安住當下。二者同樣是面對人生的要訣。(《向終點敬禮》)

如何令死亡不再成為生命的威脅,如何融化摯愛死亡帶來的哀傷,就要視乎一呼一吸之間,在幽明之際,我們的覺察,是否足以轉暗為明、化腐朽的身軀成永恆的生命,以至變虛幻而趨真實。在這意義下,發揮覺性,提高覺察力,尋回真我,不單是療癒喪親之痛的良藥,更是生死相安的靈丹。(《療傷之旅》)

雖然基本信念不變,《與死共生》卻將重點放在「人是什麼?」的探索,以及生與死的幽微關係的闡述上,盡量避免沉悶的學理分析,以及權威式的論斷:不是如實報道(如《訪問死亡》),也不力求輕鬆幽默(如《向終點敬禮》),亦沒有懷抱開解哀傷者的心意,只求平實地與讀者分享對生命存在的個人感悟,嘗試把艱澀的課題耐心地一頁頁展開,期望做到真實而無所藏匿。比對於前3本書,讀者應該從這本書中閱讀到更多我個人的信念;它們不是由我首創,在我生命中一直啟發我、滋養我、豐富我的老師太多,不容向他們一一致謝,反正本書中提及的名字都是我心悅誠服、對我影響甚深的老師。

當然最重要的那位是經常出現我生命中的,他叫「死亡」(別名「失去」、「痛苦」⋯⋯)。

2022年8月17日

新書簡介:

書名:《與死共生》
作者:黃慧英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

作者簡介:

黃慧英,香港出生。從事哲學教育30年,曾任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香港生死教育學會副會長。2002年開辦「生死學」課程,至2020年退休;亦為香港大學持續進修學院開設「生死之念」、「生死之思」等證書課程,向社會大眾推廣生死教育。近年從事創傷治療及哲學輔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