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作為一個英屬殖民地,當時所建立的教育體制之最終目標為培養就業人才,以應付當時社會的急速發展需求。因此香港在1997年以前的教學制度及公開考試制度中,相較於對學科知識的實際應用、創新及評鑑,更着重於對硬知識的記憶。隨着社會發展,香港的教育制度已在課程中陸續加入共通能力、電子學習、其他學習經歷、STEAM、國安教育等要素。然而,要素的增加並未帶來根本的改變,在香港教育工作者的主流論述中,對教學的認知仍然以學科內容與教學形式為主,仍然着眼於硬知識及考試技巧的傳授,只是傳授的內容更新更多,以及傳授方式有變,反而缺少了對香港教育發展的方向性討論及思考。
如今人工智能發展的浪潮強勁,單論硬知識的學習,人類並不能媲美人工智能,這逐漸令中國內地及香港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我們對教育從認識到實踐都存在一種系統性的偏差,這個偏差就是我們把教育等同於知識,並局限在知識上。」因此我們必須面對一個重要的方向性問題:「在人工智能的發展勢頭下,我們應當如何重新定義未來人才?以及如何教育出未來人才?」
未來教育重在創意
筆者認為未來教育的重點在於創意,教育出創新人才便是帶領社會在國際新形勢下再創高峰的關鍵。硬知識與技能作為「點」,正需要創意作為「線」來聯繫,加上正確的價值觀便可構成「面」,立體地創造社會價值,為香港社會發展注入動能。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錢穎教授曾提出一條簡易的公式:
創造性思維=知識×好奇心和想像力
筆者對此深表認同,既然大量地識別和記憶已有的知識累積不再是人類的專利,那麼能以創意思維使用知識便是學習的重點。要實踐這個重點,教育工作者便需要協助學生在建立知識後,仍然保有好奇心和想像力,這便是令香港教育工作者頭痛的問題。
然而目前在香港教育的框架中,並不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時間運用。例如現時的全日制上課,令學生自由研習和私人生活的時間減少。因此教育工作者更需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經歷與個人實踐,從而提升學生的好奇心及想像力,同時需要及早教育學生立志,追求遠大目標。這樣才有助學生名免受短期功利主義的負面影響,轉為更積極正面地進行創新,敢於解決問題,從而成為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