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擠塞:每天浪費我們5% GDP

——《二十一世紀交通管理的挑戰與對策》

金錢固然是一種可見而明顯的成本,但很多人忽視了時間成本。

「我常常說,現在市民大眾的生活比從前皇帝還好。」這句話看起來十分誇張,卻出自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主任羅康錦教授的口中。「創科博覽 2016」早前圓滿閉幕,期間羅教授以《二十一世紀交通管理的挑戰與對策》為題,向市民分享交通的最新動向,由淺入深,知識與趣味並重。

清朝皇帝能吃到來自國外的蘋果嗎?我們能。

羅教授以我們日常吃到的蘋果作例,這些蘋果可能是本地產的、可能是中國產的、更可能是海外產的,即使吃到產自歐美的蘋果我們也不謂稀奇——但想想唐朝的楊貴妃,她身在長安,想要品嘗嶺南的荔枝便已勞師動眾,讓人感動流淚。可見交通發達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甚巨,尤其現代交通便利且成本低,市民能享受的生活水平亦因應提升。

每賺100元,5元浪費於交通擠塞

「所以說交通之於國家相當重要,改善了交通,可謂改變整個國家。」但他同時指出,凡事有正有反,交通改善帶來便利,亦帶來了沉重代價。「譬如說交通擠塞,有研究指出,有5% GDP 比重是浪費在交通之上,換句話來,我們每賺取100元,便有五元消耗於塞車的過程之中。 」他還表示,交通污染佔整體污染八成,引致多種疾病如肺癌,為人類帶來不少問題。

道路車輛愈來愈多,路面廢氣增加,自然影響市民呼吸健康,更甚者會導致死亡。而因交通失事導致的直接傷亡,同樣不容忽視。「中國的日常交通失事率很高,每天平均死亡人數達700人以上,『700多人』是怎樣的概念呢?相當於1.5輛747客機的載客量,就是說等於每天都有1.5輛747客機失事,這就是中國的交通現況。平日我們看見了飛機失事的新聞,覺得十分嚴重,數百人死了,真是慘不忍睹,你看馬航就轟動全球——但原來中國每天在道路死的人更多。」

低密度住宅區難維持高素質公共交通

「我想問在座一個問題,要是你能選擇,高密度住宅區、低密度住宅區,你願意生活在哪一種社區?」羅教授隨即表示,絕大部分市民都會選擇低密度住宅區,原因無他,就是低密度住宅區通常比較舒適,也沒有太多鄰里紛爭。

「但低密度住宅區有個問題,就是公共交通難以經營。」他以美國住宅區為例,當地住宅密度相當底,整個區內的住戶數量不多,與香港的情況可謂天南地北。「要是生活在美國,沒有汽車是不可能的,即使你想買樽豉油,很可能也要駕車半小時才到達超級市場。」為何住戶必須擁有車子呢?羅教授解釋,由於同一區內住戶數量不多,即是潛在的公共交通乘客很少,所以可以預測收入微乎其微,自然難以彌補成本。換句話,低密度住宅區的後果是,無法維持便宜而高效率的公共交通系統。

談到私家車輛,羅教授指出,香港近年的汽車增長率上升,代表愈來愈多市民擁有私家車輛。「這亦是相當自然的事情,每當社會人口收入上升,整體汽車擁有量便會隨之上升。尤其香港樓價高企,買不了樓就先買車將就一下。那麼,問題是買什麼車?電動車好嗎?當然好,既先進又環保。但你知道 Tesla 的車值多少錢嗎?——最便宜的也要60多萬。這就是電動車的價值。柴油車最便宜的,譬如說日本牌子那些,不用20萬就有交易。很多人負擔不了60萬的費用,便去了買柴油車。」

柴油車的問題很多,不但消耗地球能源,同時效率不高,對可持續發展產生很多問題。羅教授一再強調,以上所述的種種問題都是自然發生的:市民傾向居住於低密度住宅區,公共交通提供不到便利而高效的服務,於是市民購買私家車輛。而由於經費問題,只好買便宜但低效且不環保的車種。「過程之中,市民自身不自覺地引致一些問題,但問題既然產生了,我們也要想辦法解決。」

香港成熟的城市交通系統

他指出於此方面,其實香港的城市設計相當成功。「與美國不同的是,我們是把住宅和商區規劃在一起,所以『可達性』相當高。你住在這棟屋苑,下樓便是商場,即便沒有商場也有地鐵,一兩個站後便有商場,十分方便。」所以即使近年香港汽車增長率上升,港人的汽車擁有率也只得美國的十分之一。

近年發展出無人駕駛車輛的技術,引來熱議,羅教授以此帶來交通研究的三大考慮。「科技明顯是相當重要的考慮,無人駕駛車輛便是新的科技,開發較乾淨的新燃料亦是一種新科技。香港將來的交通規劃,應該也要考慮到這些新技術,譬如如何配合無人駕駛車輛投入市場。」另外兩大考慮是系統考慮和機構考慮。系統考慮說的是如何以供應配合需求,設計系統時需思考哪個地區有着較大的交通需求、這個地區的交通需求於何時到達頂峰。「如何以優秀的交通系統,疏導人群,把人們帶到他們想要到達的地方,就是系統考慮。」

電子道路收費:落實須有魄力

至於機構考慮,不得不提政府醞釀多年的電子道路收費。「所有研究都指出,電子道路收費相當有效,但香港能否推行相關政策呢,則要視乎政府的魄力。當中涉及很多政治考慮、社會考慮 。」席間有觀眾提問,羅教授所說的政治考慮所指為何?他解釋,所謂政治考慮其實相當簡單,就是每人都不願多付費用。「問題是,金錢固然是一種可見而明顯的成本,但很多人忽視了時間成本。」他以的士司機為例,電子道路收費一旦落實,他們當然感覺多付費用了,每天賺錢少了,但其實如若電子道路收費有效改善交通,他們每天可以多走幾轉,多接幾宗生意,最終賬面是多賺了。

「交通問題是說不完的,有人說香港是頸錬式發展,每個社區都像顆珍珠,而整個香港就是由一顆顆珍珠串連而成。但也有人投訴香港這樣太擠逼了。究竟怎樣的密度才適合香港?希望大家關心這個議題,謝謝。」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