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的貢獻在於,他把分工合作帶進了市場。分工合作是怎麼增產的?是怎麼起作用的?答案是你得有個市場,斯密說分工合作的程度是由市場的廣闊度來決定的,這是一句名言。也就是說,不僅要分工合作,你也要有市場,這一點是他非常重要的第二點貢獻。分工合作又有市場,他說分工合作的程度是由市場的廣闊度決定的。分工合作我們中國一向都知道,帶來的利益幾千年前就知道,但是沒有和市場給合在一起。分工合作不引進市場怎麼會有大用呢?增加了供給,沒有市場幫忙推銷是不行的。經濟學的發展,西方搞起來而中國搞不起來,就是因為西方有工業革命,他們有工廠的存在。中國只是家庭產出,中國沒有工廠,中國只是到了清朝後期才有工廠,全都是家庭生產的,然後是去市場交易,經濟學的發展中國就差那麼一點。
中國關於分工合作很早就知道了,市場我們也知道,然而市場和分工的組合這個關鍵,我們沒有看到,不然我們及早升級,就差那麼一點。這個就是斯密的第二點貢獻,他的書第一頁打開,就是分工合作那幾頁,同時也都是講市場,然後經濟學就搞起來了,這是第二項他最大的貢獻。
換言之,雖然中國古時就知道分工合作與市場功能,但在家庭產出的制度下這些現象遠沒有英國的工業革命那麼誇張。不夠誇張,就不容易看到經濟學的重點。我曾經指出,要解釋現象我們要選擇誇張的入手。
第三項貢獻:資源的使用與收入的分配
第三項貢獻。資源的使用與收入的分配這兩方面也是斯密提出來的,不需要等到李嘉圖。資源怎麼使用,收入怎麼分配,發展到今天的經濟學,資源的使用就叫做微觀,收入的分配就是後來所謂的宏觀。凱恩斯之後的凱恩斯學派提出的「宏觀經濟學」是誤入歧途了。所以我說並沒有什麼宏觀經濟學。經濟學的架構是斯密提出來的。所以斯密有三項貢獻:第一,自然淘汰,有錯的地方,因為他不容許人類有互相殘殺,而實際是有;現在改進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局限下爭取利益也是從他那裏來的;第二,分工合作跟市場的關係,從他們的工業革命上可以看到;第三,經濟學的架構是他提出來的,經濟分析的架構是他提出來的,當然是有缺點,當然是沒有那麼完美,但是是他提出來的,所以把他稱為經濟學之父是有道理的。
原刊於人文經濟學會微信平台,獲該社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