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對沖基金前瞻

2014年全球整體對沖基金表現平平,跑輸股票大市,亞洲基金亦不例外,中國大陸的對沖基金可能是唯一的例外。下面讓我簡單分析一下幾個主要對沖基金策略的前景……
2014年全球整體對沖基金表現平平,跑輸股票大市,亞洲基金亦不例外,中國大陸的對沖基金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初生的亞洲對沖基金行業做成沉重打擊,總資產規模由高峰期的2,000億美元(下同),下跌了近一半,即使是近年受益於資產增值,估計目前亦不過是1,500億左右,而且整個行業愈來愈兩極化,集資能力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基本面貌依舊

 

有些亞洲對沖基金行業的基本面貌, 很多年都沒有改變,當中包括:
 
  • 大部分的亞洲基金都是以投資股票為主,這中間包括長短倉(long/short)、以長倉偏好(long biased)和事件套戥(event driven)。很多在歐美很成熟的策略如量化對沖(quantitative arbitrage)和可換股債券對沖都受限於市場缺乏深廣度,難於執行;
  • 融資方面,大筆資金(1億以上)仍然是以美國為主,但要獲得他們認真看待,對沖基金的規模要接近10億之數。相對而言,很多歐洲的機構投資者海嘯之後都減低對亞洲的投資,他們既着緊管理費,又追求流動性,過往有些投資長倉偏好股票基金的,現在都轉買ETF;
  • 金融海嘯後,機構投資者看回報之外,更看重風險管理,有段時間整行都在找COO而不是交易員。美國的資金,近年愈來愈看重規模效應(scalability),就是說投資策略會不會因為資金上升到某個規模便失效,此外,他們亦願意犧牲流動性來換取管理費的折讓。
 

主要策略的前景

 

下面讓我簡單分析一下幾個主要對沖基金策略的前景:
 
  • 宏觀策略(macro):亞洲市場其實不乏主題,外匯方面;有過往的人民幣升值和近期的日圓滑落,股票方面;近期的一路一帶和滬港通都是熱炒的主題;
  • 股票長短倉:一般的槓桿在3至8倍左右,由於大市不穩定,表現也比較反覆,借貨不容易,增加了做短倉的困難。宏觀看,新興市場的公司增長空間仍然是很多,尤其是中型股,但很多這些投增中小股的基金,規模一但超過10億,表現便無以為繼;
  • 事件套戥:一直以來,亞洲的收購合併活動,相對歐美疏落,近年的亮點是日本投資者開始突破過往的保守,對一些有潛力但管理不善的公司,要求更換管理層,為股東創值,漸成風氣;
  • 特別情況信貸(special situations):受惠於銀行僵化的貨款政策和私人企業的持續資金需求,這投資策略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亦是筆者公司的業務重點),但這策略不容易製造槓桿,一分本錢做一分的生意,回報一般可以達12-15%,但要應付很多複雜的法律和監管問題,規模效應也不高。
 

憧憬中國

 

文首我提過中國的對沖基金,雖然像野孩子般法律上沒有正式的認可,近年但卻發展神速。較著名的比括劉亦君管理的涌金和張磊管理的高瓴。 由於國內股票市場的欠完善,造成很多暴利機會,例如炒新股等等,再加上A股去年第4季開始暴升,基金錄得可觀的絕對收益(absolute return)為數不少。但要分析這些收益並不容易。
 
傳統上,我們將對沖基金的收入分為兩部分,一是市場收益(beta),因為投資者買 ETF 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不算是基金經理的功勞,只有在創造非市場收益(alpha)時,基金經理才會被稿賞。要計算基金的 beta 和 alpha,一般是用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將對沖基金回報和市場回報的兩個函數作直線回歸分析,從而算出 alpha 和 beta,alpha 是直線的Y-截距(y-intercept),而 beta 則是直線的斜度,但在中國,那一個指數能夠代表市場呢?大部分中國炒股票的人都是棄藍籌而取細價股或創業板(近期甚至是新三板)。在外國,市場指數納入的股票一般都是高質素和具流通性的,亦是基金經理的基礎組合, 但在中國卻很不一定是這樣。
 
中國大陸「水頭」充裕, 眾所周知, 近日也成了對沖基金的資金來源,新晉大款調數億「人仔」到香港成立對沖基金炒股票,時有所聞。我早些時候曾經找過一些五大行的私人銀行,討論在國內發行夾層貸款(mezzanine-debt)對沖基金事宜,這產品早三四年在大陸很少人聽過,但對方告訴我他剛剛替中信發了同樣產品,份額超過一億美金,說的不過一家銀行的高端個人客戶而已,真嚇人!
 
對沖基金作為一個資產類別,縱使管理費會愈來愈因投資者給壓力而下降,但地位已經非常穩固,它的最大賣點並不在於收益率,而是它和大市的不關連性(non-correlation),亞洲對沖基金一直受限於投資產品和流動性貧乏,在全球資金投放的比重上,一直未能夠反映其經濟規模,但隨着中國市場的開放和大陸資金找尋出路,未來的發展仍然是可期的。

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