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逝,瞬間迎來另一「十年」,期望機遇確切掌控。
一帶一路倡議在2014年提出,2015年發布「願景和行動」具體構想,2016年列入十三五規劃([1]),「開放」綱要顯示中國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構建利益共同體。
粵港聯動 推海絲經濟體
一帶一路倡議以中國為發起國(見圖二),伸延左右兩經濟圈,西指歐洲工業大國。當中串聯廣泛內陸及落後地區,便利的互聯互通有助經濟追向歐洲大國;同樣地,指向東南方的經濟圈,涉及地區也皆為「新興國家」,經濟期望相近。
粵港合作主打東盟經濟。至於國家給予各省市在一帶一路的任務和機遇,根據「願景與行動」內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顯示,針對海路分別有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和環渤海等四組沿海地區(圖三),亦即及後公布的滬、粵、閩和津等四大「自貿試驗區」定位。對廣東自貿區來說,依託港澳、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建設成為一、粵港澳合作;二、海絲之路樞紐;三、改革開放地。故此,針對金融業務,香港可配合的發展方向為1. 夥伴廣東自貿區、2.面向海絲東南亞地區、3.探索創新金融業務機會。
香港樞紐發揮多元角色。香港近代史對東亞各國具有重要的相互影響,尤其娛樂文化(電視劇或登台表演)、移民及通婚、語言(廣東多種方言)、旅遊、教育(大學排名)、人事(家傭和專業人士)、飲食文化等等。正如上節分析,互聯互通的民心交往,便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香港應與廣東聯動,將有助東南亞與中國(10+1)形成一個強大的世界經濟體,繼而減低受西方的影響。
離岸中心強化金融地位。香港是中國目前唯一的真正國際金融中心,國家賦予獨特的地位──「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2])。憑藉對東南亞的了解和認識,協助融資和直接讓資金「走出去」。投資基建、融通貿易,藉此改慣性,淡美元,建立人民幣作為區內重要貨幣。另一方面,香港借勢鼓勵各國企業「走進來」,駐港及進粵,開設金融總部或基地,發展「企業財資中心」(Corporate Treasury Centre, CTC),藉此加強香港金融中心的角色和地位。
深港創新 企業財資中心
「企業財資中心」概念的發揮可從兩方面着手,先是吸引企業進駐,鼓勵國際企業前來開辦地區的金融總部。但粵港兩地吸引的對象將有所不同,香港主打國際,包括海路絲綢的企業、內地在海外的企業,而廣東自貿區則可針對未能來港的內地中小微企,成熟後再研究吸納國際企業的可能性。
香港擁有企業財資中心的優點。隨着一帶一路的發展,更多企業在人民幣貿易、投融資上對外匯服務有需求,尤其是協助對沖風險的衍生工具(如「期權」或「掉期」)。這正正是香港的優勢,無論證券的交易所(Exchange),或是銀行間財資業務的「場外」市場(Over-the-counter,OTC),香港同負國際盛名。按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香港外匯交易在全球排名第四,長期獲國際認同。因此,香港推動「企業財資中心」是最佳的角色扮演。
自貿區試行另類企業財資中心。內地銀行的批發市場有別於國際,名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CFETS),實為「交易所」模式,採用中央系統、標準化產品、參與者資格審查等,操作缺乏靈活性、產品相對局限性,難與國際併軌。然而,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的評審時,便面對放寬外匯和衍生品交易的要求。故此,借助自貿區的創新條件將有助逐步開拓境內「企業財資中心」服務。在風險可控下作有限度的開放,讓官、商等參與者先行練兵及逐步建立制度。
灣區互補 拓金融生態圈
隨着粵港兩地分別部署開拓境內、境外的「企業財資中心」,香港、廣東、以至澳門三地更需分工,各自發揮本身優勢,共同打造一個跨境「金融生態圈」。金融「中心」只有一「點」,爭則兩害、合則兩利。
香港經驗助推內地財資業務。內地初期開拓的「企業財資中心」,需要逐步模仿和採納國際模式。借助地理優勢,香港將可分享經驗協助推動、建立及營運,例如(圖四)制定操作規則、培訓和提供人才、建立營運系統、吸引專業機構、提供多元平盤渠道等等。協助自貿區加速「簡政放權」,建立風險可控的市場機制。
值得一提的選址構思,廣東自貿區當中,前海以外還有蛇口片區可供考慮,它不單只鄰近香港,而且還是唯一已運行的社區,且具備立刻可投產的生態圈優點。
生態圈概念超越金融中心點。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財資中心」概念,涉及一個中心點以外的各類型配套,以達至最佳土地成本效益和人才優勢,例如:核心生產的中心(即市場),後防支援和創新開發梯隊的工作間(即低成本的二線地區、高新科技區)、企業和國際專業人員聚集後所需的起居飲食場所(即另類設計的社區)、國際人才家眷的生活設施(即國際學校、休憩和運動場所、國際商場及醫療設備等等)。由此引申,這便是超出金融中心的生態圈,粵港澳三地將有大量優勢互補、共容的可持續發展機遇。而最終的生態圈可孕育和發展互相依賴的各行各業,包括金融、非金融業等多方受惠。
深遠影響擴展至東盟與中國。放眼世界,隨着「企業財資中心」的拓展,以及衍生的「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圈」,實際上形成更強大的團隊協助國家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長遠期望,東盟十國與中國(10+1)、東盟與中、日、韓(10+3),以至再加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組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CP)(10+6)等更大地區,在經濟和文化的融合下將成為強大的「東亞經濟體」,從而減低美元的影響,避免由美國可能帶來的新金融風潮。
人民幣逐漸成區內主流貨幣。與此同時,更深層次的意義是此消彼長,美元的淡出,人民幣在區內將更受歡迎。有別歐盟的歐元區模式,各國採用單一滙率,貨幣政策缺乏自主性,成員國脫歐危機逐現。東盟「人民幣區」的貨幣特點,仿似今天的美元地位,各國仍可同時擁有自己貨幣,只是國際交往同時增加人民幣的認受性,成為區內的主流國際貨幣,扮演輻射東南亞、南亞的大灣區支撐帶角色。
總括而言,回歸另一個十年,隨着國際環境的轉變,香港和東南亞新興市場的經濟繼續反覆,另一個金融風暴日漸靠近。利用一帶一路倡議的契機,十三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香港、深圳(廣東和澳門)可藉著金融優勢的互補,推動和發展「企業財資中心」,吸引包括東南亞和國際企業進駐。
[1] 「十三五」是指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於2016年兩會後發布。五大綱要為(1)「創新」升級舊產業與研發新產業;(2)「協調」透過統籌資源縮小城鄉差異;(3)「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環保式生產;(4)「開放」引進之外也要走出去並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權;和(5)「共享」經濟成果應全民共享縮小差距創新開放。「開放」綱要:開放是必須之路,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奉行互利共贏戰略,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發展開放型經濟,構建利益共同體。
[2]「十三五」的《港澳專章》,確立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功能定位,包括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3大中心地位;明確支持香港專業服務朝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持香港發展創新及科技和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等。《港澳專章》也強調深化內地與香港合作,支持香港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為香港開拓新市場。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