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過境遷,英雄暮年,能活得有尊嚴

中國的歷史也要尋回真相的尊嚴。民間中國的志願者不但支援尋找抗戰老兵,還支援尋找抗戰的真相,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那些過去被宣傳所左右的腦袋,在今天互聯網的時代,都已不再是「史盲」。
撰文:邱立本(《亞洲週刊》總編輯)
 
抗戰的滄桑還在中國民間流轉。這是抗戰勝利70周年的一聲嘆息。1945年20多歲的抗戰戰士,到今天已經是90多歲。他們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後歲月,驀然回首,發現當年的勝利,竟是埋下了日後命運的伏筆。
 

沒有人在乎

 
1949年,國軍在內戰中敗退,幾百萬名曾經參與抗戰的部隊,有數十萬隨蔣介石到了台灣,但更多的是留在中國大陸。他們從此戴上了「蔣特」、反動派的帽子,面對種種鬥批改。即使在改革開放之後,他們大部分都是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艱辛地過着卑微的日子。
 
沒有人在乎他們曾經是抗戰雄師的一員。他們在青春歲月中為中華民族的存亡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歷史,變成了他們被現實中「政治正確」欺凌的理由。10年前胡錦濤改變了中共的抗戰論述,在紀念抗戰60周年時,他首次承認「國民革命軍」是抗日戰爭的主導力量,「正面戰場由國民黨領導,敵後戰場有共產黨負責」。這多少改變了一些國軍老兵的命運,讓他們不再被壓迫。但有關對抗戰老兵的經濟資助,卻與他們無緣。
 
這是因為內戰的陰影,還在抗戰歷史的天空盤旋。那些曾經參與內戰、與八路軍作戰過的抗戰老兵還是在福利待遇上被排斥,更不要說他們都拿不到抗戰老兵勳章。
 

民間中國的力量

 
但歷史的勳章,卻是超越了黨派之爭。近年來興起的中國志願者組織,以民間豐沛的商業資源,彌補了缺陷。關愛抗戰老兵網、龍越基金會等民間組織,動員社會上的志願者,尋找被遺忘的勇士們,也找回那些被遺忘的歷史。
 
這都代表民間中國的力量。這些志願者組織頒發民間的勳章給這些抗戰老兵,照顧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在生命的垂老之年,能夠活得尊嚴。
 
同樣的,中國的歷史也要尋回真相的尊嚴。民間中國的志願者不但支援尋找抗戰老兵,還支援尋找抗戰的真相,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那些過去被宣傳所左右的腦袋,在今天互聯網的時代,都已不再是「史盲」,尤其過去10年間,中國流行文化對抗戰中的國軍部隊加以「去妖魔化」,消除了社會上長期對國軍的歧視。
 

歷史的尊嚴

 
同時,中國知識界近年對「民國範兒」的嚮往,也開拓了民間新的氛圍,追尋胡適、徐志摩、林徽因、錢鍾書等的歷史足跡,發現當年的文化底蘊;史學界對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的「黃金十年」,都感念不已,認為這為國家建設奠下了重要的基礎。
 
也就是在民間中國的反思與行動中,超越了內戰思維的陰影,也超越了黨派的局限性,從中華民族發展的高度,重新認識抗戰,尋回飄遠在權力煙雲中的抗戰史。
 
(封面圖片:零傳媒)
 
原文刊於零傳媒獨家評論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