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時代、戰國時代、大統一時代相繼出現後,無可避免出現衰末時代。
文化衰末時代類型
大統一後期帝國趨於破裂,政治日益專制腐敗,發展至社會瀰漫極端的個人主義,自私自利變成社會的原動力。道德被鄙視,個人利益至為重要。人民精神生活空虛而消極,宗教及邪說則流行,人生於世似乎除了縱情享樂便失去意義。人民再沒有為明天而努力的心態,或者乾脆等待末日的來臨。衰末時代或長或短,內患先起,外侮一至便崩潰而為外來蠻族消滅。
在上列五種文化形態中,社會最文明而充滿朝氣的是春秋時代。亦公認是人類智慧發展的最輝煌階段,生命在斯時會感到有意義和上進,充滿希望。最殘酷是戰國時代,人活着陷於爭鬥的漩渦,為了取得勝利,許多時候要拋卻道德和良心,勇於爭鬥而不能享受成果。大統一時代空虛,衰末時代則絕望。雖然論調悲觀,幸好其中都有許多空間,留給人們喘息和極少數人為生命的意義而奮搏。
中華文明沒落再起
中國文化發展也脫離不了這個定律,但奇怪之處竟然發生循環兩周。第一次是商周的封建時代至秦的統一到五胡亂華;第二次起自南北朝隋唐至清末西洋文化東漸,型體上固有的中華文明趨於破裂,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對國故再不留戀,只有極少數人例外。
中國能在第一次周期頹敗中再生,有學者認為因佛教文化適時傳入而致,當然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筆者認為南北朝山東等地漢族高姓門閥、仍然保持中國固有道德文化的傳統有極重要的關係。但其中真正原因,至今尚未有公論。至於文化形態第二周亡於清末而第三周再起於清末,有論者認為當漢學考據殘破尸居餘氣之時,適逢新科學從西方傳入,帶起文化形態發展再一次新生。但筆者認為中國文化二周走完之時,因中國步入世界舞台而賦予中國文化新生命是主要原因。真相究竟如何,有待學者探討。
從上面的說法我們可以知道,政府的責任是領導民眾,領導民眾追求豐富的精神文明生活比追求物質生活更為重要。大統一時代可予人豐盛的物質生活,但是精神空虛,愈快趨向滅亡。同時可以看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戰鬥力的重要性。處身戰國時代,沒有戰鬥力即表示隨時接納滅亡。而尚武的精神應是出自道德的,就是拋棄個人利益,為悍衛民族而勇於犧牲。當一個國家由徵兵制轉為募兵制時,其實對國運已響起了警號。
踏進世界舞台後的中國
如果對歷史形態學有個概略的認識,再環顧當今世上各大強國,不難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現今西方的文化,應始自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在第二次世界之前,差不多走到戰國時代的末期,要不是美國突然在美洲崛起,極可能在德國納粹主義旗下完成大統一過程,之後便會出現老化的局面。
美國於200多年前在富庶的美洲立國,由於許多因素使之在200年內迅速壯大,再承接西歐文化發展,跳躍到今日國內大統一時代階段。讀者若自行比較一下各階段主要特徵,當發覺此言不虛。當然,沒有百分百的相近,今日美國人像初期刻苦尚武的精神已漸漸褪色,精英國民都不願入伍當兵。人心疲倦,國內民族出現矛盾,個人主義高漲,精神找不到依憑是極普遍的現象。美國現在沒有東征西討去征服鄰國,但作國際警察的心態昭然若揭。美國的問題不是來自國外的力量,而是國內人民萎糜不振的腐蝕。
中國又如何呢?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可算已參與世界事務,但幾十年來,只不過像掀開世界舞台的幔幕。自改革開放以來,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才算是參與世界舞台。中國與世界各國之緊密關係,當有極大程度之躍進亦可預見。
第三周期的中國國運
如果中國文化形態是第三周之初,中國現有形態卻湧現封建時代後期特色,就是更新許多制度及更新廣大國民的生活形態。新局面的出現把形態帶入春秋時代的初期,只要沒有巨大的天災人禍,中國的國運可說正欣欣向榮。同時,中國的茁壯,亦引起其他國家的疑懼。
各地域文化形態的發展儘管各有不同,而在整個世界大舞台中,卻正是春秋時代的初期,可以說是與中國的國運同步。科學昌明使地球相對地縮小。現在很難認為在國家之外有四夷蠻族,也不會顧慮有蠻族終有一天摧毀我們的文化。但歷史給我們寶貴的教訓、是國家民族要保存其精勵上進的元氣,在追求物質文明之後,人民要有豐富正確的精神生活。
筆者好思好問,可惜學養不足,找尋不到只有中國文化形態可以重生的真正答案。或許是因中華民族重視五倫關係,為家為國,也許是中國人重視家族的觀念而致。歷史上,中國人有可以為家國犧牲的精神,個人拼發的精力也在於樹振家聲和光宗耀祖的共識傳統。
周代的銅器,多刻有「子子孫孫永寶用」的字句,就是家族主義最清楚的表現,無論這種猜想是否正確,元素一定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中國人在踏進世界舞台後,向前看之餘,也一定要向祖國的傳統文化回顧望望。
按:本文乃1998年香港大會堂海德公園講稿修撰而成。
民族興衰的軌跡(下)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