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通訊(763)最終被美國再次罰款,避過七年禁售限制,中興問題是否等同之付鈔後已獲得解決?當然不是。首先,股價復牌後,以現時各大行及內地基金最新估值調整,恐怕再跌逾三成。其次,5月以來停產,收入大受影響之餘,更重要在於對部分客戶而言,中興的名字代表是違規與懲罰,不排除因應擔心潛在交易對手風險,有所避忌而減少合作。最後,對中興財務來說,先後逾20億美元的罰款,按去年數字計,基本上是三年時間才會全數賺回,經之一役,元氣大傷。
內地當局不安心
官媒近日的表態,無疑對於有投資中興的股民有一定啟示。事件初期,內地評論還是大叫大罵,力數美國不是,但動筆協議之際,調子已有180度轉變。或者事態發展至今,官方的確發現中興理虧在先,但出面協助中興跟美國當局周旋,建基於並非中興的技術及對國家發展策略的重要性,而僅僅在於中興有8萬名員工,一旦有問題,內地其他供應鏈企業,以至整個投資市場都會有震盪。正因如此,官媒定性為商業問題,強調企業不應騎劫政府,這是可圈可點。
整份協議,對中興影響最大莫過於美國有權未來十年派員監察,企業的自主變相已蕩然無存。在美國指令下,中興需撤換管理層,在美國指令下,中興亦需按照這個、依從那個的指示,中興在發展5G角色會否續吃重,實屬成疑,尤其通訊涉安全與機密考慮,斷估內地當局也不會安心如常。
美國制裁中興 內地企業深切反省
內地一批學者對中興的總結,說得理性及發人深省,再沒有糾纏於中美博奕角度,反而強調中國企業管治及內部監控問題的缺失。有學者指好些時間,內地企業勇於海外擴張,表現上稱得上是跨國企業,但管治、內部監控仍按中國特色、文化辦事,以往安然無恙,但隨着涉足市場愈來愈多,監管陷阱就更加之大。內地企業有黨委、董事會、監事等,架構理應完善。奈何,中國企業幾十年來,重點目標是壯大、擴張,上市企業雖有獨立董事,但企業等於央企,等同黨的企業下,獨立董事發揮的制衡恐怕近乎零。現在不幸在於,管理層犯錯,股東變相要埋單,要承受。
香港市場是否有助提升內地企業素質?市場融合、內地資金的主導,監管上關係愈來愈處於不對等情況下,答案不言而喻。從正面角度看,美國行動既有助內地企業走出以往管治框框,亦令到中國決定加大自主研發力度。中國放棄韜光養晦,西方未有準備,內地很多持份者亦未有進步,任何事情也沒有長勝將軍,現在是時候要學會扮矮仔的箇中奧妙。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