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美國逐步醒悟,必須集中力量來對付中國,才能保住美國的根本利益。(亞新社)
中美關係自70年代前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後,得以逐步改善。當時美國的戰略考慮,是要借中國來牽制美國的主要對手蘇聯,所以才把中美之間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放在一邊。
至鄧小平當政行改革開放路線,美國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因為中國放棄計劃經濟後,有機會逐步向資本主義靠攏,成為美國陣營的一個真正的成員,所以樂見其成。
在這段時期,美國逐步放寬對中國出口的制約,容許更多的資金與技術流入中國。而中英為香港問題的談判,亦剛好在這段中美關係良好的年代展開,所以美國並沒有從中作梗,令談判得以進行得相對順利。
六四事件雖令中美關係出現曲折,但為時甚短,美國很快恢復對中國的積極態度,以誘導中國繼續行改革開放路線。美國的全球貿易自由化的政策,助長了中國的產品可以迅速地行銷全球,令中國賺了很多外匯。中國因而可以作更多的資本性投資及向海外購買技術;中國的經濟發展從此如虎添翼。
中國走向國家資本主義
然而,美國逐漸發現,中國雖然改行了市場經濟,但並沒有完全倒向自由資本主義。中國依然是中央集權,主要產業仍由國企把控。中國行的那套,更似是國家資本主義。
在政治上,中國雖然已不再迷信共產主義,亦沒有再輸出革命。但中國所行的那套,始終和美國格格不入,被美國視作「非我種類」,漸起防範之心。
再者,中國的發展實在太快了,以 GNP 計算,很快就超過了德國與日本,令美國感到自己的一哥地位已受到威脅。
一哥地位對美國十分重要,沒有它,美元的國際地位就會不保,美國就會失去發鈔的紅利,對經濟影響很大。此外,做不成一哥,亦會令某些美國的盟友「蟬過別枝」,導致美國在海外的利益,難再獲得以往那麼好的照顧。
美國逐步醒悟,美國必須集中力量來對付中國,才能保住美國的根本利益。美國開始覺得,中國對美國的威脅,其實甚於中東的恐怖主義。 所以美國從阿富汗與伊拉克撤軍,把航空母艦也調回太平洋,為了重返亞洲,美國在澳洲與菲律賓重新設置軍事基地。
美國樂見香港內部分化
在這種新形勢下,美國對香港的政策不能不跟着改變;美國已不太樂意看到香港可以對中國的經濟起積極的支持作用。相反,美國更願意看到,香港內部分化,爭拗不斷,一國兩制沒法再運行下去;那香港就可以為中國添煩添亂,成為中國的包袱。
美國想中國背負的包袱可不只香港一個, 台灣問題、南海問題、人民幣匯價問題、內地的房地產泡沫問題,可做文章的題目很多。總之,要中國無法輕裝上陣,那美國所受的壓力就可以少一些。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