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能否避免戰爭

北京在台島及南海周邊的軍力炫耀,自然不斷引起人們疑問:中美會否終有一戰?事實上這個問題,於過去10多年在國際輿論熱議不休。北京會幾時動手,成為猜謎遊戲。

早前蔡英文訪中美洲國家,經過美國時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及民主共和兩黨議員會談,引致北京反彈,再次環島軍演以表示不滿。北京在台島及南海周邊的軍力炫耀,自然不斷引起人們疑問:中美會否終有一戰?事實上這個問題,於過去10多年在國際輿論熱議不休。北京會幾時動手,成為猜謎遊戲。

中美「戰爭」問題的兩階段論述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轉以經濟建設及「四個現代化」(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為工作重心,至2008年舉辦奧運,歷30年埋頭苦幹,綜合國力大為提升。2006年中央電視台播放12集《大國崛起》紀錄片,講述西班牙、荷蘭、法國等9個國家的興衰更替,風靡全國,而一個雛形的超級大國亦緩緩升起。2007年,美國前助理國務卿Susan L. Shirk出版《中國:脆弱的超級大國》(China: Fragile Superpower)一書,論述19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績。以「超級大國」一詞形容中國,已是西方學界的突破了。

之後,中美「戰爭」的問題開始浮現。不過這個問題的論述,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從歷史發展宏觀角度,分析大國國力比併的地緣政治鬥爭;最近3、4年的討論則是第二階段,特別自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之後開始,西方政學界類比烏克蘭與台灣的情况,絕大多數分析認為北京極可能武力攻台,問題是北京會等多久,有人認為在2、3年內,有些則認為是2027年左右。去年12月美國中情局局長William J. Burns接受傳媒訪問,認為未來10年台海軍事衝突的風險會逐漸加劇(the further you get into this decade, the greater the risks of a military conflict)。兩階段的問題有關連,但並不一樣:前者涉及地緣政治的宏觀論述,後者似乎只是區域性的內政問題;前者是美國發動攻勢,後者乃北京掌主動權。

多人從大國實力更替觀點而推論中美「必有一戰」。圖為《必有一戰》書影。(Amazon圖片)
多人從大國實力更替觀點而推論中美「必有一戰」。圖為《必有一戰》書影。(Amazon圖片)

從大國實力更替觀點而推論中美「必有一戰」的學者,有現實主義學者John Mearsheimer、特朗普時期曾任白宮貿易顧問的P. Navarro、政治史學者J. Holslag等;其中哈佛大學教授G. Allison的2017年著作《必有一戰:美國和中國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最出名。他研究了歷史上16個新舊權力相遇案例,其中有12個以戰爭解決。

在中國崛起的同時,相隨而來的是「美國衰落」論。筆者印象中,美國衰落論起源於上世紀60、70年代越戰後。1975年北越攻入南越首都西貢(現為胡志明市),當時美國在駐越大使館附近一家酒店的屋頂慌忙撤離當地人員的亂象,經電視傳遍世界。40多年後,美國從阿富汗撤軍,這一幕再出現──阿富汗人爭相爬上飛機,及後在空中墜落的畫面,驚心動魄。

弔詭的是,越戰後美國在列根時代中興,並在冷戰中勝出。共產主義鐵幕崩解,形成美國的「單極世界」(unipolar world)。亨廷頓名著《第三浪潮:20世紀末的民主化》(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論述了在美國單極霸權下,世界各地的民主化浪潮洶湧澎湃,當時全球約有四分之三的國家被列為「民主」或「準民主」國家。

美國單極世界落幕

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衰落論再度興起。2004年英國歷史學家Niall Ferguson出版《大國:美國帝國的興衰》(Coloss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論述美國衰落的可能,並認為美國的財政赤字問題最為重要,若處理不當,肯定衰落;唯衰落不是「立即」的,需時數十年。

從一戰後的歷史看,美國的單極世界為時甚短,大約不足20年,就是從1991年蘇聯崩解後至2010年「阿拉伯之春」。之後大多數國際關係學者或政界人士,都認為美國不可能單獨領導世界;現今美國政界主流已視中國為「戰略競爭者」。

對於中國的崛起,西方政學界分為鷹鴿兩派。特朗普當美國總統前,是鴿派當道;特朗普上台後形勢大變,他是這個戰略範式改變的靈魂人物。他推動促成「印太」(Indo-Pacific)這個地緣政治領域,扭轉美國(以至英語世界)的主流輿論。其後拜登繼承之。

特朗普當美國總統後,西方由鷹派當道。(亞新社)
特朗普當美國總統後,西方由鷹派當道。(亞新社)

特朗普扭轉美國對華戰略

在中美關係上,以往美國鴿派會問「如何避免與中國戰爭」,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是這個傳統的始創者。於這種態勢之下,西方政界要審視並小心翼翼避免觸碰中國的紅線。近年來的鷹派則問「如何在競爭中勝過(outcompete)中國」。由此角度,就有種種制裁措施出現,防止中國取得最新科技技術等。可見西方從冷戰時期的圍堵(containment),到單極世界時期的接觸(engagement),直至現在的抑制(constraint)戰略的不同階段。

從種種歷史文化、意識形態、軍事力量、政經制度、領袖視野及地緣地治等因素觀之,我認為中美一戰不可避免,問題是時間方面,我並不認為會在2027年或之前,因目前中國軍力力有未逮。

中共有「3個百年」之說,即中共建黨、建軍及建國百年。建黨百年(2021年)已過,2027年的建軍百年就要來臨,那年是習近平第三個中共總書記任期完成的時間,或會開啟第四個任期;2049年的建國百年則尚遙遠。我在2018年3月21日《南華早報》發表「北京幾時對台灣失去耐性?」(When will Beijing’s patience with Taiwan run out?)一文,提出北京「武統」的時間表大約在建黨和建國百年之間的中段年份,即2032至2033年左右。若習近平續任中共總書記,其第四個任期會在2032年完成,屆時軍事力量可與美國抗衡了。

「武力統台」不可避免 極可能引發中美衝突

據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國會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化自然要包括統一台灣。政治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過往分裂,無一不統一於武力。中國政治制度將權力集中於領袖,領袖的意志可以完全貫徹。統一台灣很明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中國夢」的關鍵元素。台海亦涉及地緣政治鬥爭,台灣位於「第一島鏈」中心,北京倘能控制台灣,猶如掌握一艘超巨型航空母艦,可扼東北亞及東南亞諸國咽喉。唯物史觀相信歷史必然論,政治上「敢於鬥爭」,亦堅信自己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綜合以上因素,「武力統台」也就不可避免了,而這極可能引發跟美國的衝突。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王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