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拜登政府第一宗對台軍售項目──M109A6「帕拉丁」(Paladin)自行火炮,近日突然叫停;台灣方面也證實,「因生產線排擠,美方告知最快於2026年後方可交運」,台方將持續與美方溝通協調云云。
俄烏戰爭「漣漪效應」波及台灣?
這個總共40輛M109A6、價值7億5000萬美元的軍售項目叫停之後,台美傳媒議論紛紛,「中時新聞網」的評論認為,俄烏戰爭的「漣漪效應已波及台灣」。美國「防衛新聞」(DefenseNews)網站更爆料,指自2019年以來,美國尚未交付的對台軍售項目已累積達142億美元,項目包括F16戰機、「愛國者」導彈系統替換零組件、「刺針」(Stinger)導彈、MK-48 AT重型魚雷、M109A6自行火炮、海馬士(HIMARS)多管火箭系統、「魚叉II型」岸基反艦導彈等。
俄烏戰爭中,美國領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並未公開派遣軍隊,主要是通過提供大量軍事物資、武器系統、情報資訊及軍事顧問協助烏克蘭。拜登政府最近更向國會提出高達330億美元的援助計劃,包括提供火炮、裝甲車、反裝甲及防空武器,加強網絡作戰能力和先進防空系統。
長征十一號用駁船發射?
表面上看,這個「生產線排擠效應」的理由依乎言之成理。然而,YouTube頻道「洞見時事」提出很少人留意的一個觀點,就是與4月30日「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東海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系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有關。
內地官方「新華網」報道,這已是「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第3次海上發射成功,如果加上10次陸地發射成功,便是「13連勝」的成績。
從照片和視頻可見,海上發射「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的平台,不是擁有垂直發射導彈能力的「055型大型驅逐艦」,也不是擁有高聳背脊的戰略核潛艇,只是一艘樣子普通的發射船,這種發射船完全可用駁船改裝,加上中國的造船能力已連續多年領先世界,「長征十一號」火箭據報也已具備量產能力。種種跡象加起來,難免會讓自詡為競爭對手的國家背脊發涼!
美國無法同時應付中俄兩條戰線
「洞見時事」指出一個明顯的事實,就是從海上屢次發射「長征十一號」成功,顯示民用駁船改裝的發射船已足以勝任,不必用造價高昂目標大的驅逐艦,而且,根據中國的造船工業能力能造價,民用駁船造價不過數千萬元人民幣。
而根據公開資料,今次發射的這艘「駁船」航行了500公里,意味着海上發射的機動範圍和任務適應性都有所提高,即使未來這套技術不用來發射導彈,只用來發射通訊衛星,考慮到今次俄烏戰爭中,美方提供給烏方的大數據分析和實時情報資訊,無疑讓執行「特別軍事行動」的俄軍吃了不少苦頭。如果未來中美不幸發生衝突,這種「一打一個準」的先進資訊科技,不再是美軍的專利,坐在華府打「代理戰爭」的專家會不會感到陣陣寒意?
現實一點說,美國也無法同時應付中俄兩條戰線,這從美國在是否放寬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措施,拜登政府內部出現「分歧」的報道可見一斑。
美擬放寬關稅 換取不助俄?
據《華爾街日報》的說法,放寬關稅之議,目的是「降低消費者成本和紓緩通脹」。財長耶倫(Janet Yellen)和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持贊成態度,認為對每年約3600億美元中國進口產品中的一部分,可以放寬關稅措施。不過,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和其他一些人,則不願意放棄對華關稅的籌碼,認為應「繼續努力重塑中國的經濟行為」。
總而言之,拜登政府並沒有認為特朗普前政府針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關稅措施錯了,「釋出善意」的目的,只為「降低消費者成本」和紓緩國內通脹,甚至是換取北京不要「暗中」助俄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