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聚會談及智慧,結論是世界最缺失的是「中年智慧」,智慧是需要經歷累積而來,並非全是天生。故由少年、壯年、中年、老年,各有分別。少年稱不上智慧,只能謂之聰頴,「小時了了」大有其人,「大未必佳」亦是多數,少時口舌便給,言辭犀利,謂之早熟,後來居上亦是常態。少年要得其師,要得其友,能改過,才能得智慧。
歷史上孔融楊修,都是少年聰穎,壯年豪爽,但欠了中年智慧,乃死於後來居上的曹操之手,惜哉!司馬懿有中年智慧,知道避其鋒,故能滅曹。今人壽命較長,故可略分為少年聰穎(13至25歲)、壯年智慧(26至49歲)、中年智慧(50至69歲)、老人智慧(70歲以上)。少年聰穎已述如上,壯年之輩,意氣風發,磊落豪雄,乃可聚眾創業,古來開國之君,大都是這個年紀,有足夠的智慧,可以識人。漢初三傑、唐初群英、宋代精英,莫不如此。
中年人看透世情,成熟穩重
但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沒有中年智慧,行不得也。中年人看透世情,成熟穩重,站在社會舞台中央,承擔着風風雨雨。對外要有戰略眼光,知道世界上,誰是敵,誰是友,建立適當策略,又要為壯年人創立一個公平的社會制度,在「教養取任」四者皆得其法,社會才能長治久安。觀世情,美國主政者乃「老白男」,有操守有責任感的中年紛紛被辭退,中年智慧缺失。中國恰是最成熟的中年智慧到來在位。新冠病毒一役,武漢封城,石破天驚,但回看若是由武漢人在新春之際,全國流轉,世界大亂矣。
老年智慧不是不好,老成謀國,守拙求真,亦治國之道。但老年人毛病是自以為智慧,以為「自己一切都是對的」,任何專家科學家的意見都聽不進去,胡作非為,禍及民眾。古代明君從漢武帝、唐玄宗、乾隆,莫不少年英武,中壯年大盛,但到了老年糊塗,沒有了智慧,卻認自己很智慧,惜哉!所以治國之幸,是中年人能發揮其智慧,不會只求自保。貪戀祿位,不敢冒險,還對晚年處境不看好,準備離船,如此心態,雖有智慧,也莫能用。看各國前途,就看下一代的中年智慧,是否接班有人,教育上「教人,養人,取人,任人」是否成功,莫功虧一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