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中國便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從小規模的興盛一路發展至今日的爆發。不過面對如此繁榮的景象,其背後依舊不乏隱憂。
題材類型偏單薄,難吸引海外觀眾
2015年,即便已同比增長48.13%,國產電影的海外票房仍僅為27.7億元;2016年為38.25億元;2017年為42.53億元,與國內市場的總成績相比,可謂「冰火兩重天」。中國電影「走出去」的能力堪憂。
愈來愈多的中國電影在本土市場大獲全勝,卻無法如預期那樣獲取海外市場。而能否走向國際、站穩海外市場,對於努力實現國際傳播的中國電影來說,既是挑戰,也是其國際化程度的標誌。當前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表現低迷的根本原因,在於難以提供原生態的、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故事,而少數幾部製作精良的國產電影也總是「戴着鐐銬跳舞」,在類型和題材方面仍相對單薄,並且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文化折扣。
從故事題材來看,全球熱賣的影片多是基於未來時空或虛擬時空展開,打破了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隔閡;不少國產電影卻反其道而行之,反復圍繞本土或歷史題材進行翻拍,這勢必會影響海外觀眾的接受度。
大製作未必吸金,進口片跑出黑馬
不過,進口電影在中國的票房成績總量雖高,也呈現出差異化現象。如《復仇者聯盟》、《變形金剛》系列這樣的電影,在各個國家都是賣座片,在中國的票房同樣延續好成績。而《藝術家》、《海邊的曼徹斯特》這樣斬獲奧斯卡等國際電影獎項的作品,卻因情節相對平淡,或風格化過於明顯而在中國市場遇冷;再如不少在其他國家受到認可的傳記類電影,國內的票房成績也不甚理想:2015年的《模仿遊戲》票房約5,000萬,2016年的《飛鷹艾迪》只有670萬票房,《雲中行走》約9,000萬,《薩利機長》約6,000萬,《血戰鋼鋸嶺》算是傳記電影中的「爆款」,取得4.25億票房成績,但總體來說,這些引進國內的傳記類影片普遍呈現高口碑與低銷量的反差。畢竟遵循真人真事的傳記類作品,拍攝手法相對傳統,又基本是嚴肅題材,遇冷也有因可循。
從創作者的角度,身處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之中,中國的電影人切身感受到的是機會與困難並存。曾拍攝《山河故人》、《三峽好人》等文藝電影的導演賈樟柯就曾坦言:「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吸引更多的資本介入,也吸引着社會各界的關注目光,這造成了一系列創作本體之外的多元價值拷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影片的社會影響如何。面對各種拷問甚至是質問,我想所有電影創作者都應當尋找到一個正確的立足點,而在我看來,這個立足點正是電影藝術的本體和規律。」
尊重電影本體和規律的優秀作品,在堅守藝術價值的同時,其市場潛力也日益凸顯。值得留意的是,與以往好萊塢大片一家獨大、其他國家出品的影片只能充當「炮灰」的畸形市場結構相比,進口片市場在2017年湧現出幾匹「黑馬」──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泰國電影《天才槍手》和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分別取得了12.9億元、2.7億元和1.72億元票房成績。與之相反,在「特供3D」、「全球超前點映」等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手段造就的泡沫逐漸消失後,《蜘蛛俠:英雄歸來》、《正義聯盟》等諸多模式化嚴重、創新能力不足的好萊塢大片口碑與票房都不復當年之勇,吸金能力呈大幅下滑的趨勢。
觀影市場結構變,口碑之作更吸引
縱觀三部非好萊塢賣座電影,不難總結出一個共同特點──良好的口碑。除了《摔跤吧!爸爸》主演阿米爾‧汗在中國具有一定知名度外,其餘兩部影片的主創在中國知名度都不高,能夠取得票房佳績,完全得益於影片本身的品質。
以豆瓣網為例,《摔跤吧!爸爸》的打分為9.1分,《看不見的客人》8.7分,《天才槍手》8.2分,都大大高於普通作品。究其原因,在於如今的90後、00後觀眾和三四線城市觀眾已成為觀影市場的主體,相比習慣於好萊塢大片審美的70後、80後觀眾和一二線城市觀眾,這批觀眾的視野更加廣闊、觀影經驗更加多元,或者是根本沒有好萊塢大片的觀影習慣;而從城市等級來看,近年來一二線城市的票房佔比有所下滑,而三線以下的城市票房卻大幅增長;至2017年,四線城市票房增長率超過20%,已成最活躍電影市場。從趨勢而言,這無疑為非好萊塢的口碑之作在中國市場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良機。
政策支持中國電影多元化、差異化發展
2017年年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提出了2020年的戰略新目標,到2020年,預計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年票房700億,銀幕數超過6萬塊,年產影片800部。中國電影將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標誌性產業。可以預計,在未來幾年中,中國電影市場仍將處於快速上升期;回歸藝術本體的趨勢日漸明朗,對國產或進口電影均是如此。而自2017年3月1日起全面實施的《電影產業促進法》,作為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專門法律,對電影創作、攝製、電影發行、放映、電影產業支持、保障,法律責任等分別作了詳細規定,尤其明確了虛報瞞報票房收入的法律責任和處罰方式。簡政放權和規範秩序,是《電影產業促進法》最為重要的兩方面內容。其主動降低電影攝製准入門檻,加大開放製片參與權,使更多資本和組織能夠參與電影攝製活動,同時取消電影攝製許可證(單片)並簡化劇本審查,下放電影審批許可權,精簡了電影審查環節,這將有效增強中國電影的創作活力,並擴大電影創作的自由度,從而有助於鼓勵原創、扶持青年電影人,形成更加多元化、具有差異化的電影市場。而只有讓多元化、差異化的電影都能獲得良性的出口和渠道,都能有效對接自己的目標觀眾群體,才能實現整體的良性迴圈,中國電影市場也才有足夠後勁持續發展。
影視資本擴張海外,全球關注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2016年1月,萬達集團以35億美元併購曾製作過《侏羅紀世界》、《環太平洋》、《哥斯拉》等影片的美國公司傳奇影業。 2月中旬,總部位於北京的完美世界和美國環球影業展開了一項長達5年、價值5億美元的戰略合作。與此同時,財力雄厚的中國投資者們也在為包括STX、Studio 8在內的海外內容初創公司助力。如果說2012年萬達集團以26億美元併購北美第二大院線AMC,尚屬中國影視資本溢出海外的個例,那麼2016年之後,中國影視資本的海外擴張業已成為常態。中國資本的強大力量已經受到了全球的關注。
2016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節目《60分鐘》裏,記者霍莉‧威廉姆斯提問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您的公司能否製作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商業大片?」王中軍的答案是:「我想今後一兩年會做,也可能是五年,我們會做得很好。」節目結束前威廉姆斯如此評論:「中國的投資者很會講故事,也非常精通在全球都行之有效的那一套,好萊塢得當心了。」節目播出後在美國引發熱議,當時便有業內人士認為,來自中國的電影大亨們不久就能在全球市場上與好萊塢資本正面競爭。
資本充沛,流入成熟穩定海外市場
從當初的海外資金和人才湧入中國,到如今的中國資本溢出海外,中國電影產業正行進在從「逆差」到「順差」的路上。而博納影業集團總裁于冬則在2016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談到,中國影視資本海外投資的熱潮,其原因在於國內優質投資項目嚴重不足。 「如今大量的金融資本不斷拓展着中國電影產業的體量,當國內的製作項目無法滿足這些資本的需求時,就必然會催生資本溢出」,在于冬看來,資本永遠逐利:「道理很簡單,當國內的錢不夠賺時,大家肯定會去海外賺錢。」誠然,當下國內電影行業估值較高,相比之下海外資產的性價比反而更高,且有更多積累和儲備。在此前提下,當資本如此充沛,但內容、硬件、產業結構沒有完全跟上時,其自然會溢出到更需要資本、且更能夠接納資本的地方──好萊塢這樣成熟穩定的海外市場,就是中國資本極佳的去處。
戰略合作底下各懷心事
但另一方面,資本溢出的中國和缺錢的好萊塢看似一拍即合,實則各懷心事。中國影視資本「攻佔」好萊塢,一方面希望藉助好萊塢的強大生產能力涉足全球市場,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合作的過程中汲取寶貴經驗進而提升國產電影的製作水準。然而事實上,在這種「合作夥伴」關係中,好萊塢更需要的是中國資本輸出,而不是中國的創作者和作品。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席謝麗爾‧布恩‧以撒斯就曾直言不諱:「儘管中國註入本土電影業的資金愈來愈多,而且那些影片也佔據美國本土電影院,但中國仍未破解密碼、摸透美國電影觀眾的心。」不僅如此,好萊塢也定然不會輕易將核心資源、核心技術與核心人才拱手相讓,進而將中國培養成自己在全球範圍內的勁敵。
實際上,中國的資本仍不是好萊塢最為看重的,潛力無窮、無比龐大的中國市場,才是其最終的目標──隨着中國電影市場愈來愈壯大,2017年不少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內地的票房成績,反超其在北美地區的票房:《極限特工3》北美票房4,489萬美元、中國內地票房1.7億美元;《速度與激情8》北美票房2.25億美元、中國內地票房4.08億美元,對比可謂懸殊──中國電影市場已經開始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的「增長引擎」。
博弈持續,談判開花結果尚需時間
資本和市場,無疑是中國電影業手中的兩個優質籌碼,也是其能夠與好萊塢巨頭博弈的最大資本;另外,由於《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已於2017年到期,重新談判的結果對2018年後的全球及中國電影產業有何影響尚未可知。因此,在這場博弈中究竟誰能最終獲益,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原刊於《東方財經雜誌》微信公眾號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中國電影市場的成長與煩惱之二
本系列文章:
火爆背後有隱憂,博弈尚未見分曉──中國電影市場的成長與煩惱(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