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關於股市異常波動的原因及救市措施的簡析

在救市進程中,各個監管部門的反饋和步調如果協調不力,就容易使得救市錯過恰當的時點,可能導致市場風險不斷惡化。

關於救市措施的評價

 
首先是在救市時點與輿論引導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進。
 
本輪股災起因是監管部門清理場外配資,但對於清理場外配資的影響估計不足,特別是當市場已經出現了強烈反應時監管部門未採取必要的措施。從中國歷史上的經驗以及國外成熟市場的做法來看,在市場劇烈波動初期,政府部門如果出面對市場關注的問題進行澄清,有利於穩定市場信心,防止出現踩踏事件。
 
另外,在危機應對過程中,市場看不到清晰、明確、權威的與市場溝通的行為,加大了市場的猜測和疑慮。為了穩定市場預期,市場觀察到官方媒體的口徑過於一致、也沒有對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進行清晰的正面回答,導致通過官方紙媒傳播的聲音偏於含糊和樂觀,但是微信等自媒體傳播的則常常是在信息不透明的條件下的偏悲觀的猜測,這樣就形成了官方紙媒與高效率的自媒體的二元並行,並且自媒體在事實上的影響力更大。在預期管理方面,需進一步實現與市場的溝通和對管理方法的改善。
 
其次是救市措施及退出安排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成熟市場上的風險救助中,最為關鍵的舉措之一是迅速切斷風險爆發點與其他金融領域的關聯和傳染渠道,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而此次股災救市中,監管部門通過廣泛的動員各種金融機構以不同方式參加,實際上反而把原來直接受到股市波動影響不大的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券商和上市公司等)關聯起來,這樣十分容易在下一步形成風險的迅速傳染。
 
在成熟市場上救市的重點是可能產生系統性風險的少數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通常是採取央行提供流動性的方式;此次中國救市採取的則是證金公司直接入市購買股票的方式,導致將來會產生一系列退出時的問題,例如損益的分擔計算、可能對市場帶來的衝擊等。
 
參考美國實施QE不同階段的做法,在開始啟動QE等救市舉措時,通常會配套宣布這些刺激政策的政策目標、將來退市的標準等,這樣才構成一個完整的救市政策。
 
再次是救市過程中的頻繁規則變動以及行政色彩較濃的管制措施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
 
不少國際機構投資者擔心這種規則的不穩定會帶來強烈的政策風險,進而導致他們擔心如何向他們的投資者解釋,同時也擔心將來如果政策頻繁變化是否會導致他們在需要滿足投資者贖回等要求時無法滿足這種客戶的要求;同時救市干預中採取了不少行政色彩和管制色彩比較濃厚的一系列政策舉措,部分國際投資者擔心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以及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是否會繼續。
 
在此次股市救市之前,許多投資者反映說,2015年以來不少國際金融機構開始明確看好中國市場,許多標誌性的金融開放措施都被視為是接近完成的“最後一公里”,例如SDR的加入、MSCI等指數的加入;同時一些國際金融機構也在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政府的救市行為導致市場疑慮中國市場的良好發展趨勢是否有可能出現逆轉。
 
最後在股災救市過程中的監管協調問題值得關注。
 
隨着金融機構間的業務融合不斷加深,不同類型金融機構之間的相互風險敞口在逐步加大,同時金融機構的資產與金融市場的關聯度也在逐步提升,這使得在危機時刻金融風險傳遞更加迅速和普遍,如果監管協調不足,在分業監管體制下獨立的金融監管機構在風險識別和風險防範就必然顯得力不從心。在救市進程中,各個監管部門的反饋和步調如果協調不力,就容易使得救市錯過恰當的時點,可能導致市場風險不斷惡化。
 
(封面圖片:Pixabay)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