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全面減息0.25厘,一直以來,中國政府都是採取「定向微調」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而不採取全面性直接放寬銀根措施;然而,礙於目前國內經濟形勢及國際經濟環境低迷所迫,政府已別無選擇地同時減低存款準備金率及減息,以雙管齊下的措施刺激經濟,市場甚至預期今年內人行將減息兩次。
除了提振經濟外,目前中國政府正計劃重組數以萬億美元計的地方政府債務,由於遇到不少困難,央行打算仿效歐洲央行的信貸放鬆措施,推出抵押補充貸款工具(PSL), 允許中資銀行用地方政府債券換取貸款,藉此注入流動性和提振放貸活動。
新信貸放鬆措施即將出台
所謂抵押補充貸款是指中央銀行以抵押方式向商業銀行發放貸款,與歐洲央行實施的長期再融資操作 (LTRO) 類似,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評級的債券類資產及優質信貸資產等。另一方面,新的貸款工具亦可視為一種基礎貨幣投放工具,政府可以通過這種貸款工具實施既定的貨幣政策。
這種基礎貨幣投放新渠道,通過商業銀行抵押資產向央行獲得融資,而這種融資的利率,將引導和營造出一個中期的政策利率,以實現央行在控制短期利率外,對中長期利率也造成一種引導和掌控性,有助於政府的貨幣政策更有效地推行。
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外匯佔款 (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的增速開始放緩並且出現較大的波動性,對基礎貨幣投放造成一定影響,亦打擊了央行貨幣政策成效。過去十餘年間,中國央行在流動性管理方面,巳逐漸由被動式的對沖外匯流入,轉為主動對流動性作出管理,貨幣政策調控也在逐步轉變。過去,中國有很多市場的貸款投放,如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支出類的貸款,一定程度上都有着政府作出某種擔保,但由於這些貸款普遍獲利能力較低,而不受商業銀行歡迎,因為如果商業銀行以市場利率來為這些貸款作商業定價,高企貸款利率根本不能滿足這類借貸需求,結果是資金要流向這類貸款變得愈來愈困難。
因此,央行希望通過抵押補充貸款工具,制定出所謂引導性的中期政策利率水平,直接為商業銀行提供一部分低成本資金,而通過銀行引導這些低成本資金投到這些領域,以達到降低這部分社會融資成本的作用,同時提振經濟產出。
藉新貸款工具緩解地方債務
如果上述方案落實,將標誌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會發生重大變動,過去,中國央行都是依靠改變利率和存款準備金來調節貨幣供應。但是,由於近期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導致流出中國的資金急升,令中國央行不得不加大放寬銀行放貸,增加市場流動性,降低借貸成本以刺激經濟產出。另一方面,促使新信貸放鬆措施出台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在解決不斷加劇的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方面遇到困難,最新的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地方自行上報的債務總額約為人民幣16萬億元(約合2.6萬億美元),較去年6月最近一次公布的數據增長近50%,這類債務佔中國2008年以來國內債務增量的四分之一。
而根據中國官方的審計報告顯示,2013年年中,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總規模為人民幣17.9萬億元,市場預計債務規模在去年將有較大幅度增加,如果如市場預估地方政府債務增加30%,這意味着規模將達23萬億人民幣。近幾年來,通過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地方債務快速急升,自2007年底至2013年中,地方債務巳由不足5萬億上升到近18萬億元,也就是說,在短短6年間,地方政府債務總額增加3倍以上,特別是在近的一年間增長更快。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警告,中國的債務增長速度已超過日本、韓國和美國陷入衰退前的增速,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有效改善,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將成為中國經濟上的一個計時炸彈。
為了幫助地方政府緩解償債負擔,中國財政部最近宣布,允許債務負擔沉重的地方政府發行有明確政府擔保的新債券,以兌換現有的地方債務,而現有債務主要是銀行貸款,希望藉新債券兌換降低地方政府融資成本,同時延長債務償還的時間。然而,問題的蒂結在於,過去地方政府債券的主要購買者,都是中資的商業銀行,但由於這類債券的收益率普遍偏低,商業銀行已不再願意購買這類低回報的新地方政府債券。另外,銀行擔心購買這些債券會佔用了放貸可用資金,因此包括江蘇、安徽和寧夏在內的很多省份已推遲或計劃推遲新的地方債的發行計劃。
根據建議中的類似長期再融資操作的信貸釋放計劃,中國的商業銀行將被允許把它們購買的地方政府債券,作為抵押從央行獲得三年期的低息貸款。中國央行希望通過這種抵押補充貸款工具方式指導銀行向小企業、民營企業及政府支持的其他部門放貸,一方面緩解地方債務問題,一方面刺激經濟產出,而這些貸款的利率將被視為中期基準利率,從而成為央行另外一個引導利率的工具,付政府的貨幣政策更有效推行。
讓股市再升一點
中國央行正計劃推出新型寬鬆措施來抵御可能出現的經濟下滑風險和緩解地方債務危機,現時,投資者正期待更多的資金將通過國內商業銀行業注入市場,為股市提供正面支撐,尤其是銀行、基建、民生支出類股票。市場普遍認為,目前中國政府正積極提振國內的股市,主要原因是藉此降低中國經濟對銀行貸款的過份依賴,希望股市能重新發揮資本配置作用;另一個更直接的理由是,激活股市活動以此收納從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下撤出的資金,防止這些資金隨着其他資本一起流出海外。
自2月底以來,上海股市在2個半月中已經飆升約38%,隨着中國經濟放緩,出口急速滑落,國內企業債務規模的上升和違約事件持續增加,直接影響中資銀行貸款資產質素,令銀行業可能出現籌集資本的需要,而股市的上漲將大大降低銀行和企業籌資的難度,過去一年以來,中國上市公司宣布的股票增發規模已達820億美元。
值得玩味的是,在這個前題下,中國政府是有理由讓股市繼續上漲,希望利用股票投資者的資金來支援企業和銀行業融資,藉着資產價格上脹而走出債務困境,刺激市場投資和信貸需求以激活經濟產出。對投資者而言,在做好風險管理的前題下,而讓手上的子彈再飛一會,無需急於獲利平盤,因為畢竟佔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大時代不是經常出現的!
圖表: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