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普惠金融可助脫貧

希望中國的普惠金融發展愈來愈成功,農民得到他們需要的金錢,有助他們發展網購平台從而脫貧。

在香港,差不多人人有一個銀行戶口,可能不察覺世界上有些人是沒有銀行戶口的。2005年世界銀行提出普惠金融這概念,希望將銀行或金融服務推廣至每一個人,人人都有使用金融服務的權利。由於弱勢社群較難接觸到金融服務,所以普惠金融概念的服務對象往往是農民、低收入等人士,希望能助他們脫貧。

在中國,15歲以上的人民,只有約八成人有使用銀行服務,很多人都沒有,特別是農民。農村地大,人口不多,借貸額亦不高,可能只有一千數百元,批核職員的薪金、成本可能比借貸額還要高。過往,銀行在這些地方設分行的誘因不大,分行大多在城鎮,但往城鎮的交通不發達,要很久才到達,甚至乎難到達,時間成本高,令農民對使用銀行服務卻步。

每人應享用金融服務

到21世紀,隨着互聯網發展愈來愈蓬勃,情況逆轉,銀行的成本也大大減低。自從興起智能手機後,更多人接觸到銀行、金融服務。2011年,全國有約七成的城市和農村人民擁有銀行戶口,以城市人佔較多。至2014年,擁有銀行戶口的城市和農村人民增加至八成。現在,仍然約兩成人沒有銀行戶口。這年之間發展迅速,其中一個主因是微信支付、支付寶等電子貨幣的興起,民眾紛紛開設銀行戶口連結電子貨幣帳戶,因此接觸到銀行服務。中國是一個較特別的例子,主要透過電子平台和網上支付為普惠金融提供了機遇,不是實體銀行。

一個發達國家,每人都應該擁有銀行戶口或享用金融服務的機會。在加拿大,近乎每名國民都擁有銀行戶口,美國部分地方細,網絡不發達,只有九成多國民擁有。中國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上,近年取得顯著成功,主因是國家重視,確立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又提出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支持,國家戰略亦訂明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即使農村人口不多,都需要設立網絡,現時內地很多農村都是有網絡覆蓋,為網絡金融服務提供了基礎。

國內現時很多P2P平台,這些平台曾進行調查,發現借貸人有以下特性︰男性佔八成,約30歲,沒有擁有車和樓,超過一半是風險系數高、信用評級低的人士,借貸額一般約4萬元人民幣,大多都是借來購買消費品。

如何加強普惠金融發展?

那如何加強普惠金融發展呢?可以從數方面入手:

第一︰加強平台間訊息交流,現時平台間訊息是不流通,例如曾否借貸?在哪裏借貸?有否銀行願意借款?有否還款?從其他平台是得不到相關資訊的,如果平台之間可以銜接,互通相關資訊,部分人的借貸成本可能會降低。現時平台借貸一般的風險溢價約是介乎百分之六至七,即什麼意思?在內地無風險利率可能是百分之三至四,再加上百分之六至七的風險溢價,即是一般人在P2P平台借錢,可能要付百分之十以上的利息。

第二︰資助電訊商發展網絡,其他國家應汲取中國經驗,政府多資助電訊商,在鄉村地區建立多些網絡。

第三︰監管宜寬鬆,例如交易金額不高,能否不監管呢?界線可否定在3000元以下呢?嚴格規管只會窒礙普惠金融發展。

希望中國的普惠金融發展愈來愈成功,農民得到他們需要的金錢,有助他們發展網購平台從而脫貧。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