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漢武帝罷黜百家入仕之途,獨尊儒家,但漢代在中國科學史上,是一重要時期,成就輝煌,舉世無雙,絕對不受獨尊儒學之累。
獨尊儒學下 漢代科學成就超然
漢代在天文與曆法有突破性進步,對於天體運行探討深入。當時有蓋天說及渾天說兩派。蓋天說是指北極星永遠不動,北極星如蓋上之中心點,眾星繞之周旋。渾天說則說天體如雞蛋,地球如蛋黃,圓懸浮在蛋白中。結果屬於事實的渾天說辯勝。中國在這方面的科學知識,比西方哥白尼太陽中心說,早了千多年。
其他如地理科學、動物學、植物學都已有系統性之建立。此時代學者有懷疑派與理性派,在知識分子中思潮普及,鍊金術已廣為道家學者探索,鍊金術實是人類探索物質元素變化之始。王充之《論衡》反對迷信,充滿科學求證思想。河間王之《考工記》在技術學上極有價值。淮南王劉安領導門客編撰之《淮南子》,是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的重要典籍。觀此,漢代學者探究科學之成果,獨步當世,認為漢代獨尊儒學令致中國科學落後之說,不攻自破。
在文獻學上,編纂已作系統的發展,《漢書藝文志》收錄目錄種類有方術、醫藥、軍事技術、歷史學、哲學、卜筮、天文……等等。在科學技術上,發明造紙術,製陶業、紡織技術亦有相當發展,波斯和歐洲要幾個世紀後才追上。佛教大約公元六五年傳入中國,經百年之後,佛教經典在洛陽被譯成中文,擴大知識界視野。
隋唐科技 發展大步邁進
隋文帝統一中原,國土南疆伸展到安南台灣,西至中亞哈密Hami。其子隋煬帝在史筆下是個壞皇帝,但他登基後最重視建設水利系統,建造著名的南北大運河。把生產力中心的南方和政治中心的北方連貫起來,造福後代千年。據稱開鑿運河動用550萬工人,這樣偉大的工程當然帶來苛索和暴政,但誰都知道只有暴政而缺乏科學進步的工程人員,根本不可能成事的。隋朝成功的水利工程正好反映中國在這方面的科學,隨時代而進步。
唐代道教大盛,對練丹專注研究。這個時代葛洪著有《抱朴子》,是道家著名典籍,其中不乏對自然科學探究。但注意到道家有種習慣,是擇人而傳,不同佛教佛門大開,只要放下屠刀,還可以立地成佛,煉丹恐怕還是小圈子流傳的多。由於唐代亦流行佛教,開始大量印製佛經,印刷術出現長足之進步。儒家經典受影響也用木板刊刻,大約公元932年開始,以木板印出的書,一書有多至130卷。道家書籍,則在四川開始印製。印刷術廣泛使用,比歐洲早近千年。
唐代在科學上最觸目的成就,恐怕是盛名遠播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一行僧。他對恆星年(365日6時9分9餘)有幾近正確的計算。相傳唐太宗給予他極大方便,要他量度「天下」究竟有多大,結果不負所命。後來許多人都認為所指天下,不離當時國境。誰知上世紀五十年代古史學者衛聚賢,著有《中國人發現澳洲》【註】一書,書中指出中國人早到南半球,列出一些星辰及觀察的度數要在南半球才看到。例如新西蘭國旗上南十字星在北半球便看不到。衛聚賢相信是一行僧或其手下早便親到南半球勘察。(此則資料尚未見其他佐證,暫且存疑。而星辰名稱及觀看角度均有列出。冀有讀者日後能證其是,或證其非。)無論如何,唐代之科學成就,絕不會因漢之獨尊儒家而扼殺。
宋代科學 集前人大成
宋代軍事積弱,但在文化及科技發展上,能達到前人未及之高峰,在純科學及應用科學上取得空前成就。在橋樑建造上,已懂用沈箱和橫斷的裁牆方法。造船業有簇新進展,發明船尾舵,有腳踏動槳的船隻,社會上均普及應用。約於公元1100年,李誡著《營造法式》,為中國古典建築不可多得之傑作。宋代最重要發明,當推化學上成就。唐代開始小圈子煉丹,到宋已出現成效,懂得應用火藥禦敵,最先於宋金戰場上,已有投擲爆炸的炸彈,威力當然不及今天,也有紀錄宋軍曾在戰場上用降落傘。
公元1040年《武經總要》已有「火藥」一詞,記載有「信號煙霧」、「毒氣」、「噴火器」的使用。宋代在生物學方面也極有進展,許多名醫在這一時代出現。醫藥植物學的《聖濟總錄》達至空前水平,流行於金、宋坊間。十二三世紀的《大觀經史證類本草》比歐洲十五六世紀同類書籍高明得多,而有關動物學和植物學的專論相繼面世。真一時之盛。
王安石以改革新政名聞於世,但誰料到他對植物學、農業、與紡織業均有深切的研究。宋代科學著作最偉大的成就是沈括的《夢溪筆談》,沈括是蘇東坡的朋友,兩人合著醫方名《蘇沈良方》。《夢溪筆談》約成書於1086年,內中最先詳述磁性與羅盤,注意到化石,敘述冶金和製圖學,想不到還提及殺蟲藥。該書包含許多天文學、數學、生物學的敘述。全書共26卷,每卷又分15至30個項目,可見收集之豐,氣魄之大。沈括還是一位數學家,同時代的數學家還有秦九韶、李冶和楊輝,這些偉大的數學家,今日能知道其名字的人恐怕罕有了。
歷史讀本少談科技 誤會落後
中國人對於科學的成就和貢獻,至明代達至高峰。只看鄭和下西洋的艦隊結構和遠航成就,便知道背後非有深湛的科學知識不能成功。光是在茫茫大海中數百隻艨艟巨艦互通消息,在沒有電子通訊設備的幾百年前,簡直不可思議。
歐洲近代對科學的研究和活動,實際上由十七世紀開始,恐怕亦深受我國古代科學成就所帶引。中國科技上輝煌成就不為社會上廣泛認知,便歸咎於漢武帝獨尊儒家,遂使國人誤會中國科技落後。筆者認為只因歷史讀本少談科技,使常人忽略中國科技成就,而非國人知識分子忽略對科技的關懷與努力。
【註】筆者早年便搜求衛聚賢著述,包括為當時惹起談論的《中國人發現美洲》和稍後出版的《中國人發明現澳洲》,衛老自述參考900餘種古籍綜合資料而寫。時人有認為頗有荒誕之處,後其論述日見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