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改造自己,也能成功做到持久改變

你不需要改造自己也能成功做到持久改變。你只要了解如何讓人持久改變的科學,並且創造一種與你個性切合的程序就行了。這本書談的就是這個。

我們往往難以做到持久的改變。訂下營養食補計劃半途而廢、藥物療程無法堅持,或是新年下定決心減肥或遇事不再推拖,最後也虎頭蛇尾、不了了之。

那麼,近年來的暢銷書給的那些建議呢?

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的《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與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的《烏托邦的日常:習慣改變了,生活就輕鬆了》(Better Than Before)都強調,想在生活與事業上有成,祕訣就在於養成好習慣。但他們只是根據一項研究做成這項結論。這項研究指出,我們的生活與工作行為有40%是習慣問題。既然如此,對於其他60%的習慣,我們該怎麼做?

傳統智慧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人們往往認為,若想做到持久改變,就得自我改造;想堅持做到健身目標,就得學着像理查‧賽蒙斯(Richard Simmons,譯註:美國健身名人)一樣熱愛運動。想當成功的企業家,就得像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一樣當個創意天才;想成為優秀推銷員,你必須像玫琳凱‧艾施(Marry Kay Ash,譯註:美國化妝品公司創辦人)一樣,將自己塑造成社交名媛才行。想做什麼就得先學樣,要學習的對象名單長得沒完沒了。

切合個性的持久改變方式

想改變、重新塑造自己,實在是知易行難,因為每個人都有「終其一生不會有多大改變」的核心性格。所幸,你不需要改造自己也能成功做到持久改變。你只要了解如何讓人持久改變的科學,並且創造一種與你個性切合的程序就行了。這本書談的就是這個。

與學界最頂尖的人士共事15年來,我找到七種能在各式各樣背景下,加固持久行為改變的心理力。

我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教授,也是加大洛杉磯分校數位行為中心與加大預測科技研究所(UCLA Center for Digital Behavior and UC Institute for Prediction Technology)所長。我的研究獲得國家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等組織、臉書(Facebook)與英特爾(Intel)等企業,以及一些著名醫院與基金會1000多萬美元的資助。參與我們研究的人,在飲食、睡眠、運動,以及藥物與慢性疼痛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持久的改變。由於參與我們的行為改變研究,許多人或得以避免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這類疾病,或能求得醫療,拯救他們的性命。我研發出的干預作法,可以幫助成千大眾改變他們的衛生行為。我也已經幫助幾十家新創企業與公司改變其業務行為。

我的作法,與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在《影響力》(Influence:Science and Practice)一書中所用的略同。在《影響力》這本有史以來最成功商業書之一的著作中,席爾迪尼檢討30年來學術研究成果,與他自己的實地查訪整合,精煉成一套普世性原則。正如同席爾迪尼的原則,我發現的七種心理力也有加分效應:使用一種或許有效,但使用兩、三種或更多種則效果更佳。

個人與團體運用我在這本書談到的方法,每每能將持久改變的效果提升將近300%。換句話說,使用這些方法的人改變行為的可能性,是不使用這些方法的人的將近三倍。

你可以在個人生活與事業上運用我在書中提出的這些心理力。它們讓喬西‧納華(Josh Nava)的生活徹底改觀。過去的納華常對自己惱火不已,因為無論是學校每天指定的作業,或為了興趣而想讀完的書,他總是只進行到一半就不了了之。現在的他是成功的企業主,無論面對工作或是追求嗜好都能貫徹始終。它們也讓黎西‧迪賽(Rishi Desai)的日子改頭換面。過去的迪賽由於過分焦慮而害羞,沒辦法與陌生人交談。現在的他是成功的醫生,也是世界聞名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醫學課程的創辦人。喬‧庫隆(Joseph Coulombe)運用這些方法,將「喬氏超商」(Trader Joe’s)轉型為一家以有效改變消費者購買習慣聞名的公司。

本書提供經過科學驗證的方法,請根據你的需求,將之運用在你的生活與工作上。無論目標大小,它們都能幫你達到目標。

新書簡介

書名:《恆毅力的七堂課》

作者:尚恩‧楊 Sean Young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