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中國魂與《無名碑》

——一個香港本土英雄的故事

楊衢雲百年祭後,事跡漸為人認識,得到熱誠的關注。香港的傳媒也表現出或濃或淡的興趣,但一般市民還未認識這位早年在香港長育,學兼中西的傑出人物。

文天祥的《正氣歌》裏有兩句名言,便是「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意思說民族、國家有危難的時候,便會出現忠義之士,救國救民,不惜犧牲;都會為歷史記載,為後人紀念景仰。這兩句說話,使人義憤填胸,感到天下正氣長存。但當我們細讀歷史的時候,發覺世事並非這般公道,這般理想。偏偏許多英雄義士,未有走進丹青之列,為世人所遺忘。而然這些真正的英雄好漢,卻沒有因此而叫屈,更會像唐代的俠客豪士,事成後飄然遠去,不留名與身。自古以來,中國人中便潛存在這種民族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地方。

中華民族的不朽中國魂

中華民族特有一種氣質,便是敬祖、重視家門家聲。一個有志氣的人活着,不光是為自己,而是為家人家族,更甚者是為國家和民族。也有一種延續家門後代的使命,強大祖國的宏願。這種氣質,使我國出現許多偉烈激壯的能士,也出現許多在肩承苦難、掙扎中奮搏沉默的英雄。

百多年前的中國,絕大多數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方面受到腐敗顢頇的清廷欺壓,一方面受到東西列強船堅炮利的欺侮。國家又連年陷於太平天國與湘軍淮軍的內戰,兵災遍野。社會又為鴉片荼毒,家家貧苦不安。尤有甚者,許多人要賣身海外求活求存,遠赴天涯異域,到澳洲、美國、南非做苦役,在外邦做礦工,築鐵路。常年穿不暖吃不飽,淒苦寂寞,年年日日遙念家人,最終客死異鄉。這個時候,一群在香港早知先覺的中國人,紏合在一起,不論愚智,不論貧富,不論社會階級地位,共同以熱腸熱血,為中國諦造新生命,要把國人的苦難超拔出來。這群義士所以有這樣的宏圖理想,既因為早沾民主思想,地緣上又處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更因為大家心中為不朽的中國魂所召喚,寧願身處危境而為國人的幸福犧牲,犧牲安逸的生活,甚而犧牲生命。激情義發的火花,這樣便在香港燃亮了辛亥革命的前傳。

作者與「無名碑」導演、部分演員及幕後工作人員攝於楊衢雲墓前。
作者與「無名碑」導演、部分演員及幕後工作人員攝於楊衢雲墓前。

致群劇社年多前計劃把香港人從事推翻滿清革命活動的史實搬上舞台,喚起香港人對本土歷史的認識和重視,更喚起我們不朽的國魂和自豪感。致群劇社的誠意,實在令人敬仰。香港的歷史雖然短暫,但香港卻出現一位影響整個中國近代史而為人忽略的英雄人物──楊衢雲。

楊衢雲在香港

楊衢雲自幼在香港長大,早沾民主意識。先與有志青年組織香港最早的文社──輔仁文社,談文論藝,自勉自勵。後因國家外侮日甚,國事日非,遂與從國內香山而來的孫中山先生共創興中會,乃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革命組織,楊衢雲被公推為會長達五年之久。結果革命雖然失敗,但燃起星星革命之火最終推翻滿清,將中國帶進一個新天地。

楊衢雲革命事業失敗,且壯年為清廷派來殺手行刺殞命。但他的事跡悲壯,蘊含着英雄的高識壯志。事跡中拼發出人性堅毅,偉大的火花。香港彈丸之地,能孕育這樣一位人物,是拜香港早處中西方文化交流要衝之賜,是本地之光,是香港極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傳頌這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楊衢雲是福建廈門人,是我的堂伯父,和我的父親同一個爺爺。曾祖父生了兩個兒子,大兒楊清水,是楊衢雲的爸爸,小兒子楊清河,生下我的父親。他們兄弟倆年齡相差十多歲,祖父更是50多歲才誕下父親,所以兩個堂兄弟年紀相差更一大截。父親晚年時常常為堂兄楊衢雲的歷史事跡被抹煞而憤憤不平,常有一點老人家的牢騷。

創作劇本的構思

楊衢雲百年祭後,事跡漸為人認識,得到熱誠的關注。香港的傳媒也表現出或濃或淡的興趣,但一般市民還未認識這位早年在香港長育,學兼中西的傑出人物。我在偶然的情況下,想到許多歷史事跡都是靠成功的小說和戲劇得以流傳。也許亦是我初到福建故鄉霞陽村時,看到村中有一座幾十年前建成的古雅舞台,雖然受到風雨侵蝕而剝落,但時日的轉邁,仍不減姿采,使人緬想到當年的輝煌風光。隨而想到壯年的楊衢雲生命中的見識、毅力和英姿,實在蘊含着動人的故事,因而立下撰寫先烈事跡的決心。決定借楊衢雲的故事,寫一齣英雄肝膽,兒女情長的舞台劇,給香港人欣賞自己本土的故事。

作者與「無名碑」部分演員合照。
作者與「無名碑」部分演員合照。

由於有這樣的心願,對百年前香港的歷史和中國歷史涉獵便更多。感到當時港人和國人的苦難,他們生活艱辛和無助之感愈來愈烈;像聽到當年有志之士的怒吼,見到奮搏的壯烈和犧牲。感受尤深的是當時確是香港人最先知先覺,在英國政府管治下的地方、而愛國心表現得更激烈。這群革命先行者當中,有富商巨賈,有知識分子,亦有雞鳴狗盜之輩。他們無分階級,無分彼此,都獻出所有來為中國注入新血液,把中國要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機中拯救出來。悲壯之處可歌可泣,可歎可敬。

賢慧的妻子

這個舞台劇的故事,重要的人物是楊衢雲,但在揣摩他們當年的生活之後,發覺楊衢雲的妻子所佔的位置其實十分重要。她犧牲之多,絕不在楊衢雲之下。她對楊衢雲的影響也至大,楊衢雲沒有這樣賢慧的妻子,他一定更為苦惱。我知道她的命運是悲哀淒涼的:她壯年失夫、晚年喪子,一生貧困。為了對比後來的悲劇性,我決意把他們兩人年輕的結合寫成輕鬆的喜劇,使人回憶之下倍感淒愴。

楊衢雲夫人潘氏是全劇最可愛可敬和可憐的人物。婚後她的壓力和悲愴,是在撰寫時反覆揣摩他們的生活才能體會出來。楊夫人在丈夫猝然被刺時啕哭難禁,下筆時也情難自己。英雄殞落,空徒追憶。若觀眾能感受到劇中的英雄志氣和兒女柔情,與及世事的無奈,則半年中的構思和撰寫時的心血,便沒有白費了。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