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景氣,如何做到不降價又賣更好?

在經濟不景氣時,突圍而出的商家不是用價格來吸引人,而是靠品質和服務,因為這兩者是別人無法殺價,操之在己的東西。

日本有間店家,在不景氣時依然堅持販售好品質的高價品,生意依然大好。逆境勝出的祕訣在於,它不是靠價格吸引人,而是品質和服務,因為這兩者是別人無法殺價,操之在己的東西。

最近《天下雜誌》有篇頗有啟發性的逆向報道。

逆向思維的經營之法

在經濟不景氣時,商家通常會用降價的方式來吸引顧客上門,但是日本有一家超市卻是反其道而行。

它的價格比別人貴,生意卻比別人好,客人還趨之若鶩。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祕訣在「獨特性」這三個字上。它專賣別人沒有,別的地方買不到的東西。

它不是用價格來吸引人,而是靠品質和服務,因為這兩者是別人無法殺價,操之在己的東西。

這使我想起一本好書《船場》: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染坊做學徒的清太郎看到放高利貸的老人,每晚坐在小火爐前,把髒舊的鈔票在火上熨平。

他問:「鈔票不會因為平整而增值,你為什麼要花這工夫?」

老人反問:「你喜歡整齊,還是破爛的鈔票?當經濟蕭條,貨幣不在市面流通,它並沒有消失,而是深藏在人們的口袋,只有懂得投其所好的船場商人,才能夠把人們口袋中的錢挖出來。」

是的,做生意就是賣顧客想要的東西。愈是不景氣,愈要逆向思考。

不景氣,衣服可以不買,飯卻不可以不吃。

這家店專攻有錢人對「吃」的需求──錢買不到健康,錢卻可以買到健康的食物。

它自製昂貴的高檔食物,但就像買了架上最後一罐不加砂糖果醬的女士說:「價格雖然貴,但健康無價,所以還是很划算。」

東西只要好,不怕貴,反而愈貴愈有人氣,就像早期大陸人拿着星巴克空紙杯逛街,它變成品味和身份的表徵。

很多餐廳在生意不好時,會減少份量,把不新鮮的食材給客人吃,這是錯誤的。因為愈是這樣,客人愈不上門,就愈快關門。

若是用最新鮮的材料給客人,並加大份量,顧客的口碑最有效,再遠都有人來,客人一多,就不會囤積食材,食材愈新鮮,客人愈多,成為良性循環。

所以逆向思考是不景氣時,做生意之道。

台灣許多行業都碰到瓶頸,包括大學在內。

人喜歡跟別人一樣,因為「從眾」最安全,但是從眾,就沒有獨特性,會淹沒在人潮中。

在21世紀,走出自己的路是生存唯一的方式。

佛經說有捨才有得,先肯捨,才會看到新前途。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