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超越 更加優秀──創興銀行邁向七十周年

根據創興銀行70年來的發展脈絡,本書試圖把創興銀行的發展,放在100多年以來香港華資銀行發展的歷史長河之中,特別是放在戰後香港經濟及金融業轉型發展的宏觀經濟背景下展開。

香港華資銀行的誕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20世紀初葉,香港的轉口貿易和商業蓬勃發展,華人行商對使用押匯和信用證、支票的需求迅速增加。然而,當時外資銀行的客戶主要是外資洋行和華商富戶,而傳統的華商銀號亦不辦理此類業務,絕大多數銀號的資本額較小,利息高且信貸期短,存貸款極依賴固有的人際關係,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很明顯,傳統銀號已日益不能適應香港華商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一批將西方銀行先進的經營方式與傳統銀號結合起來的華資銀行應運而生。

香港第一家華資銀行是廣東銀行,創立於1912年,創辦人是來自美國三藩市的華僑李煜堂、陸蓬山等人。其後,一批華資銀行相繼創辦,包括大有銀行、工商銀行、華商銀行、東亞銀行、國民商業儲蓄銀行、嘉華儲蓄銀行、永安銀行、廣東信託商業銀行、香港汕頭商業銀行等。與此同時,相繼誕生的還有一批銀號,包括著名的恒生銀號、永隆銀號、永亨銀號等。這一時期,華資銀行的創辦,成為20世紀上半葉香港銀行業一股令人矚目的發展趨勢。當時,就有評論指出:「華資銀行相繼創辦,一如雨後春筍。華人以其精明之特性,進軍本為外國人壟斷之金融領域,實為當時十分矚目之現象。」

二次大戰之後,香港經濟復甦。及至50年代,在種種因素推動之下香港經濟轉型,邁向工業化道路。從1946-1964年,華資銀行進入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根據香港金融學家饒餘慶教授的研究,「當時作為一個集團而論,華資銀行是可與滙豐集團、中資集團和外資集團分庭抗禮而形成一種『第四勢力』的。雖然華資銀行的資本較小,但分支行數量卻較多,而且當時中資集團對香港銀行市場的興趣不大,因此華資銀行在香港華人,特別是中下階層和中小企業之間,是有相當影響力的。」

創興銀行的五個發展階段

創興銀行正是在這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創辦以來,該行大體經歷了五個發展時期:

第一階段為起步發展時期。1948年,從西環起家的潮商廖寶珊,高瞻遠矚地看到了香港經濟發展的大潮流,創辦了創興銀行,當時稱作「廖創興儲蓄銀莊」。(編者按:銀行於1955年註冊後名為「廖創興銀行」,2006年正式改名為「創興銀行」並延用至今。)他提出了「創業興家」的口號,將銀行的服務對象確定為正在發展中的新興中小企業和普羅大眾。創興銀行在業務發展和服務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創新,成為當時推動銀行業務轉型的領先者之一。為了深入社區,創興銀行積極拓展分行網絡,並以高息吸引存款,又在報刊等傳媒上大做廣告。1958年,創興銀行將註冊資本增加到2000萬港元,實收資本增至1000萬港元,並把銀行總部遷入位於德輔道西10層樓高的廖創興銀行大廈。經過10年快速發展,到60年代初,創興銀行已初具規模,成為這一時期華資銀行發展的一個縮影。

廖創興儲蓄銀莊由廖寶珊先生於1948 年3 月2 日創立,旨在協助香港市民「創業興家」。
廖創興儲蓄銀莊由廖寶珊先生於1948 年3 月2 日創立,旨在協助香港市民「創業興家」。

第二階段為轉折調整時期。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銀行業競爭日趨激烈,部分華資銀行採取比較冒進的經營方針,以高息吸引存款,並將貸款和投資對象偏重於一些回報率高、風險大、流動性低的項目,從而導致銀行體系的安全性下降,危機暗伏。1961年,正當創興銀行蓬勃發展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銀行擠提風潮,打斷了它的快速發展進程。危機過後,創辦人廖寶珊病逝。廖氏第二代廖烈文昆仲臨危受命,毅然挑起銀行發展的重任,重組董事會,採取「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的策略,從而安然渡過1965年銀行危機。

50年代末至60年代,廖創興銀行積極在港九各地開設分行,逐步建立網絡。
50年代末至60年代,廖創興銀行積極在港九各地開設分行,逐步建立網絡。

第三階段為重組整固時期。1973年,廖氏昆仲趁香港牛市,將家族控股公司廖創興企業上市,並藉此收購創興銀行股權,又引入日本三菱銀行作為策略性合作夥伴,實施「穩健審慎而富於進取性之政策」,繼續拓展分行網絡,積極推進銀行的電腦化、多元化發展。其間,儘管遭受到80年代初接受存款公司危機及80年代中期銀行危機,以及政治形勢不明朗等一系列事件的影響,但創興銀行仍然穩步發展。危機中,大批的華資接受存款公司和華資家族銀行相繼倒閉,最終導致華資銀行作為銀行界的一股重要力量的衰退。

廖創興銀行汕頭分行於1993 年開業,奠定了銀行發展國內業務的基礎。
廖創興銀行汕頭分行於1993 年開業,奠定了銀行發展國內業務的基礎。

第四階段為創新發展時期。經過20多年的休養生息,到90年代初,創興銀行的上市條件漸趨成熟。廖氏昆仲把握時機將創興銀行分拆上市,壯大資本實力,並積極拓展中國內地及境外市場。香港回歸後,創興銀行順應形勢發展,引進中資公司中遠太平洋為合作夥伴,又改革銀行管理體制,積極拓展強積金、人壽保險、證券等非銀行業務,積極拓展非利息收入的零售銀行業務。同時,為了應對環境的轉變,創興銀行接連採取了一連串更加貼近市場的「市場化」經營策略,包括銀行改名、重建總行並改變包裝、積極開拓大型屋邨分行、實施專業化管理等等。

廖創興銀行於2006年改名為「創興銀行」,為銀行塑造新形象,注入新元素。
廖創興銀行於2006年改名為「創興銀行」,為銀行塑造新形象,注入新元素。

第五階段為轉型開拓、跨境經營時期。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香港的華資銀行面對新的嚴峻挑戰,一批批華資銀行相繼轉手。經過權衡利弊,廖氏家族最終決定「全身而退」,由積極拓展金融產業的中資公司越秀集團接手。越秀收購創興銀行後,因應時代發展趨勢,通過重組董事會和管理層、重新釐定企業發展願景、重塑企業文化,將傳承與轉型開拓結合起來,積極創新業務,推動銀行業務從過去以傳統的存貸款為主,向均衡化、數字化、特色化轉向,並加強基礎建設,打造高效支撐發展平台。同時,大力拓展內地市場,實行跨境經營,全面提升創興銀行的跨境綜合金融服務競爭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和業績,實現了華麗轉身。

2014 年2月14日,越秀集團成功收購創興銀行75%股權。
2014 年2月14日,越秀集團成功收購創興銀行75%股權。

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創興銀行在新時期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創興銀行依託大股東越秀集團在粵港兩地打造的品牌、優勢和發展資源,致力「打造跨境特色的綜合性商業銀行」,並聚焦客戶、產品、協同、人才、流程與支撐平台等6個方面的戰略高點,深耕粵港澳大灣區,穩步向全國及海外發展,加快業務模式和產品創新,致力打造成為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覆蓋全國、輻射亞太、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跨境特色的綜合性銀行集團。

2014年12月29日,創興銀行全面使用新標誌,代表銀行成為越秀集團成員後,邁進一個新里程。
2014年12月29日,創興銀行全面使用新標誌,代表銀行成為越秀集團成員後,邁進一個新里程。

根據創興銀行70年來的發展脈絡,本書試圖把創興銀行的發展,放在100多年以來香港華資銀行發展的歷史長河之中,特別是放在戰後香港經濟及金融業轉型發展的宏觀經濟背景下展開,希望能從創興銀行70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從一個側面讓讀者了解香港華資銀行的興衰及其背後的原因,以及香港經濟及金融業的發展演變規律。同時,也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自進入回歸祖國的過渡時期以來中資企業和中資銀行在香港的發展態勢。

本書在寫作中,得到了創興銀行及其大股東越秀集團的大力協助和支持,包括提供寶貴的歷史資料、珍貴的照片以及一些前期研究的資料、錄音採訪記錄,給予筆者在參觀、考察中的種種便利等等。在調研、寫作過程中,越秀集團首席資本運營官、創興銀行董事李鋒先生,越秀集團資本經營部副總經理曾志釗博士、副總經理甘穎琳博士,越秀集團客戶資源管理與協同部高級主管雷雅怡女士,創興銀行企業傳訊主管李慧蓮女士、經理陳慧家女士等,均給予了大力的協助和指導。

更重要的是,創興銀行的董事、高管及各分行和部門主管,以及越秀集團的高管在百忙中抽出寶貴時間接受筆者採訪,他們是:創興銀行前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廖烈智先生,前副行政總裁廖鐵城先生,前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梁高美懿女士,副主席兼行政總裁宗建新先生,副行政總裁劉惠民先生,荃灣分行經理陳文斌先生,灣仔分行經理石明維先生,廣州分行行長蔡思楊先生、汕頭分行行長陳月娥女士、廣州天河支行行長焦陽女士、佛山支行行長陳健健先生、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支行行長崔偉先生、廣東自貿試驗區橫琴支行行長曾勝先生等。在此,筆者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創興銀行組織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核,提出專業性的指導意見和具體修改意見;廖烈智先生、廖鐵城先生專門審閱全書書稿,並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澳門科技大學林廣志教授從中給以協調。本書在出版過程中,更得到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及專業編輯。沒有他們的敬業精神、辛勤付出和艱苦努力,本書實難以形成現在這個模樣。在此,筆者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誠然,由於筆者水平所限,或資料的缺失,書中可能有不少錯漏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新書介紹

書名:《創興銀行70周年史》

作者:馮邦彥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

 

作者簡介

馮邦彥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擔任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並曾先後擔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州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專家、廣東經濟學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1987-1994年間曾任香港東南經濟信息中心分析員等職,長期從事香港經濟、香港資本與財團、香港金融等領域的研究。

主要著作:

《香港英資財團(1841-1996)》(1996)

《香港華資財團(1841-1997)》(1997)

《澳門概論》(1999)

《香港地產業百年》(2001)

《香港金融業百年》(2002)

《百年利豐:從傳統商號到現代跨國集團》(2006)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1841-2008)》(2009)

《香港:打造全球性金融中心—兼論構建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2012)

《香港企業並購經典》(2013)

《香港產業結構轉型》(2014)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2015)

《承先啟後:利豐馮氏邁向110週年》(2016)

《轉型時期的香港經濟》(2017)

《香港企業併購經典(增訂版)》(2017)

《香港金融史(1841-2017年)》(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