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學習旅程

我相信,學生讀的不用多,但要讓學生在生活上有足夠的體驗機會,足夠的遊戲時間,足夠的人際社交經驗,有解決問題的歷練,培養孩子的學習動力,才是最重要的事。

從臉書上得知,一位自校畢業生今年考入大學,修讀音樂,這真是一個好消息。回想他的學習路也真的不簡單,對於他能入讀心儀的科系,心裏是無限的祝福和感恩。

選擇自然學校讀書

記得他媽媽想送孩子來入讀自校,是先來一通電話,談了很久,孩子是讀港島區有名氣的直資學校,但仍然有面對一些問題,她更喜歡自校的教育方式,但仍有憂慮和擔心,一來屋企距離自校很遠,二來親友都不太贊成,認為讀自校對升學沒有幫助,孩子的媽媽面對不少壓力。

最終,她還是選擇自校,本年升讀五年級,在自校要重讀四年級,為的是要多留在自校,學習自校特有的生活文化。他很快便適應自校的學習文化,而且學習能力也強。那些年,他參與的很多,行山、露營、生火等,課程較主流學校較有彈性,也放慢一點點,但多元化的活動和體驗,讓他大開眼界,學的少,體驗的深。

後來,本應升讀六年級,卻和另外8位同學一齊再留班一年,當時特別為這批孩子舉辦一些體驗課程,一次台灣自然文化之旅,主要行程分兩個部分,一是5天4夜的蘭嶼原住民文化體驗,我們住在達悟族的部落,吃達悟族的傳統食物,學織手鍊,在海邊採食等。更難忘的體驗,是35小時走共34公里的徒步環島,晚上住宿達悟族僅餘的傳統高屋,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大挑戰。然後是3天2夜,到花蓮鹽寮淨土,住在創校校董區紀復的簡樸體驗中心,體驗着挑水生火煮食的節儉的生活,追求的是靈性上的快樂。

畢業那年,他一心想學習藝術,多繪畫多創作,於是他決定要投考一所體藝名校,結果真的被他考入了。這一結果,打碎了不少親友的眼鏡,讀自校,玩多功課少,也能考入band 1名校。

台灣自然之旅最難忘的體驗是35小時走共34公里的徒步環島。
台灣自然之旅最難忘的體驗是35小時走共34公里的徒步環島。

另覓學習的可能性

不過,事情沒有那麼順利,入讀後發現學校很重視成績功課,每天晚上也要做到很晚,才能執筆繪畫創作,這時人也累了,什麼創意靈感也消失殆盡。而教學方式也不重視思考,只是一味的操練。他心想:「我還要留在這裏學習嗎?這是我渴望的生活嗎?」

沒多久,他決定退學,另覓學習的可能性,他回來自校找我,要求在未找到新學校前,回到自校自學,問我能否接納他。我問他真的想自學嗎?他很堅定回答「是」,我說好,欣賞他的堅持,欣賞他出自個人意願的追求,更敢於以不一樣的方式繼續學習。我可以接受他的請求,在找到新學校前,可以回來自學,但請他研習自學對學習的好處,並且說服所有老師,在得到所有老師同意,才可以回來。他研習大量資料,並且和全校老師開會,並得到全體教師的同意,讓他暫時在自校自學。

未幾,他找到新學校,輾轉到創意高中升學,這所高中強調創意文化的學校,讓他有空間創作,記得他有一個習作,把書桌搬到學校以外的地方,例如地鐵站、紅綠燈燈位等,穿上校服坐在那裏一段時間,讓途人駐足觀看,並且拍照紀錄,是一個行為藝術的習作。這創作是想要表達學習不只是在學校,而是可以在任何地方。這習作還得媒體的關注,讓社會大眾有更多的反思,可見他這些年的學習,建立了獨立批判的思維能力。

孩子住在台灣蘭嶼達悟族的部落,在海邊採食。
孩子住在台灣蘭嶼達悟族的部落,在海邊採食。

他也樂意回自校,今年開放日便回來,和家長分享他在自校的學習經歷,以及在自校學習的得着。面對家長的提問,談吐大方,有自己的立場,能清楚的表達自己。

由高小到高中,他可謂經歷不一樣的教育旅程,小學時長途跋涉,由港島東到屯門來上學,過着功課少,重視人際社交、自然學習、野外生活,是一處能跑能玩的學校。他努力升讀人人認為理想的中學,卻因為學校的學習方式不符個人的風格,便毅然退學,另覓學習方案,甚至自學一段時間,再到重視創意文化及人文素養的高中,不以升學為主要目的的學校,找到廣闊的創作空間。這學習歷程,和自小上補習班,為升學而上大量興趣班或面試班,自小便規劃升讀名校,生活規距方圓的世界,實在有很大的差別。最終,他仍能在激烈競爭的高中文憑試(DSE),考入本地大學的音樂系,真的不簡單。

我相信,學生讀的不用多,但要讓學生在生活上有足夠的體驗機會,足夠的遊戲時間,足夠的人際社交經驗,有解決問題的歷練,培養孩子的學習動力,才是最重要的事,也是自然學校在主流教育以外,一直堅持的信念。

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