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會運用不同的經濟指標測量一個經濟體系是否健康成長,就像醫生用不同指標去診斷一個人是否生病。在眾多的經濟指標下,我們可以怎樣篩選幾個重要經濟指標,去判斷那個地方的經濟呢?
我通常會選擇以下三個經濟指標:第一個是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第二是失業率、第三是通脹率。正常情況下,如果經濟增長高,失業率就會低,而通脹率也會上升,因為人們購物消費意欲相對較大會推高通脹,但這種情況不一定會發生,有些地方會出現低經濟增長或者負經濟增長,但失業率並未被拉高,而通脹率也高的情況,就正如香港目前的狀況。雖然香港經濟現時屬於負增長,但失業率不是太高,主要是因為香港人口老化,退休人士比加入勞動力的年輕人多,在勞動力萎縮下,即使經濟差失業率也難大升。經濟負增長情況下,香港通脹率8月升至3.5%高位,10月也達3.1%,主要是中國的豬肉價格去年上升了一倍,明白這三個指標背後意義,有助我們更了解經濟體的發展狀況。
人均收入作人民富裕指標
因為不同國家的規模不同,要比較哪個國家或經濟體的人民比較富裕,我們可用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就是每人的平均收入。隨着社會和經濟發展,每個人應該愈來愈富有,所以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人均收入都是隨着時間而上升,只有很少情況是長時間下人均本地生產總值會下降,例如一些國家或者經濟體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只依靠單一個行業。石油國家就可能出現這個情況,隨着油價波動,石油國家的收入波動十分大。石油國家勞動力投入與產出沒有關係,石油國家即使投入更多勞動力,但因為價格關係,不一定可以多賣點石油或者賣到更高價格。人均收入長時間減少的另一例子是澳門,澳門是靠單一賭博產業,如果澳門賭博業或者旅客人數大幅減少,那麼澳門的人均收入都會長時間減少。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