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層次看檢測

從個人利益的角度,檢測是免費的,不用白不用。如果不用輪候多時,過程中不會令身體太過不舒服,採樣站的傳染風險低,自當參與。這是兩地政府樂見的,應了一句「上詐下愚」。

林鄭在疫情初起時便說:新冠病毒是特區政府民意「翻盤」的機會。政府推出檢測絕對有政治考慮,但這不足成為支持或反對檢測的原因。分析檢測有很多層次,我們先從最低的說起:

1)從個人利益的角度,檢測是免費的,不用白不用。如果不用輪候多時,過程中不會令身體太過不舒服,採樣站的傳染風險低,自當參與。這是兩地政府樂見的,應了一句「上詐下愚」;

2)從香港市民的角度,政府花的是公帑,應該考慮錢是否用在刀口上?公帑有沒有更好的出處?

政府說檢測中心儀器和人手是中央包底的。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一直拒絕透露特區政府要花多少錢,有醫學界人估計開支接近2億。整個計劃結束後,政府是有責任回應市民的質詢的。執筆時,檢測登記人數接近100萬,已檢查的樣本大約有13萬宗,新確診的宗數是兩宗。按目前的檢測結果,全民驗測陽性比率低於0.002%,政府8月初推介計劃時估計比率是0.04%,相差20倍。如果按單項確診的成本計,估計計劃完成後,每宗確診花數百萬元!

政治多於經濟考慮?

當然這種算法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沒有人能夠預先知道真實陽性比率。我們只可以按政府當初的假定和演算,去推斷政府當初堅持推行檢測,是否政治多於經濟考慮?

低陽性比率加上檢查結果的誤差率偏高,一直是反對檢測的重要論據。舉例說,一萬人之中有4個人是真陽性(0.04%),但如果你的誤差率是每一萬人之中有10宗(0.01%),那麼這檢測便意義不大。反過來,如果陽性比率偏高,大家便會問:香港的醫療系統準備好嗎?這些計劃和預算,政府必需開誠佈公,才能重建已經在谷底的公信力;

3)最高的層次是從中國人的角度。支持檢測是愛黨愛國愛港的表現。反之,如果我的最終目的是推翻共產黨,自然逢中必反,逢特區政府say yes的我便say no,林鄭叫我去檢查我偏不去。

我沒有那麼偉大,我只是香港人。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