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豹:過去化危為機 未來柳暗花明

香港回歸中國已是既定的事實,在這方面再多斟酌亦是無補於是,但他表示能理解現時香港青少年的困境。

饒宗頤文化館第四年舉辦「香港百年蛻變」圖片展覽,館方今次特意邀請了歷史學者丁新豹博士演講,題為《化危為機:50年代至70年代的香港》。

丁博士認為由50年代至70年代,正正是香港遭日本佔領三年零八個月後的20多年。當時的香港百廢待興,加上後來國共內戰、越戰,大量難民來港居留,為整個社會帶來一系列的不穩定因素。不過,亦正正因為這些挑戰,才促使到當時的港英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為今日香港的繁榮奠下基礎。借古鑑今,丁博士覺得今日的社會僵局與當年的社會條件不同,不可以直接比較。但他亦寄語香港未來可以一如過往︰「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由日本投降到中英聯合聲明

廿「戰前、戰後是兩個世界,港英政府和現時政府的管治手法亦是截然不同。」講題雖然是將演講的時段放在50至70年代,但更準確來說,丁博士想帶大家回顧的是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到1984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為止。

戰前的香港,是一個人口流動得非常快的社會,當年的政府說不上有什麼完備的管理政策,更談不上有什麼社會福利的思維。丁博士說︰「當年很難界定什麼人才是香港人。因為當時廣州和香港之間基本上沒有關口,兩地的人來來往往,在香港居住的人大多其實是廣州人。「當年很多廣州人在內地娶妻後就會到香港工作,賺錢養家。一來便是10多20年,大半生在香港工作,寄錢回鄉養安活兒。到兒子大了,他就會到香港接替父親的衣砵。」香港以往的南北行就是一個例子,由父到子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兒子接過父親的工作,讓老父回鄉安享晚年,自己則留在香港重覆地經歷一次父親的人生。人口流動得如此快速,政府亦自然不用制定、也制定不了什麼長遠的政策扶助他們。

不過,人口數目如此不穩的狀態很快便被日軍破解。日軍攻陷廣州,令更大量的人口湧向香港。而當香港亦淪陷以後,日軍認為香港有太多中國人,不易管理,便強制將他們遣返廣州。直至英國重光,香港的人口都大致穩定。豈料到了國共內戰,由內地到香港的人口更超從前,由1961年的300萬急增至1971年的500萬。而當時政府面對的最大問題,是這500萬的人口都是居留人口。要是不好好地安置他們,將會為社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話雖如此,但更多時侯,政府只會在問題發生後才會採取措施回應訴求。」丁博士先作一個小總結。

港英政府的被動回應

如果50年代的香港是處於戰後的重整階段,60年代可以說是香港的災難時代。天災連連,亦少不了人禍,令香港政府不得不面對社會內部的訴求。50年代來港的難民,大多都是貧窮階層,即使以往在內地有資產,亦可以早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充公。因此,不少的難民大多都要露宿街頭。後來的木屋和鐵皮屋雖然紓緩了一部分人的居住問題。但到了1962年,溫黛襲港,死傷人數眾多。加上後來木屋區大火,反映市民的居住條件極為惡劣。

另一邊箱,當年湧來香港的人士中,也有很多來自寧波、無錫的廠商家。這些人看好香港的條件,帶了一批機器和技術工人來港設廠,同時利用香港大量的人口,以勞工密集的方式生產成品,再出口外地。雖然此舉令香港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棉製品輸出國。但是勞工密集的方式生產卻令不少工人心倦力疲,而聯合國亦投訴香港的工廠起用童工,損害人權。縱然這個時代出了不白手興家的創業傳期,但市民的生活條件卻未有因經濟起飛而受惠。這些不滿最終就在1966年爆發。

當時天星小輛加價五仙,引發市民發起絕食抗議及示威,事件擾嚷多日,甚至要時任總督戴麟趾實施宵禁。丁博士笑言︰「加價五仙也可以引發騷亂,可見當時的社會就像是一個火藥庫,一點就爆。」事後的調查發現,原來不少參與示威的人都不是小輪的乘客。丁博士就認為︰「參與示威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身受其害,另一種人則是湊熱鬧的。但我理解,如果對社會不滿,尤其是年輕人,都總要找一個途徑發洩。」

 

而亦正因為這些接二連三的騷亂,港英政府就在70年代開始製定了教育、醫療等各方面的政策。例如1978年的九年強制性免費教育、加建醫院、制定勞工假期等。同時亦發表了《進入八十年代的社會福利政策白皮書》、推行十年建屋計劃等長遠政策,為香港的社會發展藍圖勾勒出輪廓。

對香港的寄語

被問到香港現時社會彌漫着一股不安的情緒,和50、60年代的香港似乎有點相似,不知當時的處理手法有沒有一些值得現時香港政府借鑑的地方?丁博士就認為大家都應該先認清現實︰香港回歸中國已是既定的事實,在這方面再多斟酌亦是無補於是,但他表示能夠理解現時香港青少年的困境。「以前是一個由無到有的年代,但現在我們什麼都有,要再找突破很,因為門檻已經太高。那些白手興家的例子真的很難再有。除非靠科技或到外國,否則很難找到突破口。」

面對一個已經飽和的社會,現時的年青人要走前人舊路,恐怕非常困難。但未來的事情無人可以百分百預料出來,丁博士唯有寄語香港未來,可以「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