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2017於12月3日在香港大學王賡武講堂舉行,本文為丁新豹教授的致辭。
王賡武教授是舉世知名的歷史學家及教育家,是海外華人研究的開拓者。曾在1986年至1995年間任香港大學校長。王教授著作等身,譽滿士林,他的演講尤其精采,無論用英語或普通話發言,絕少用艱深的詞彙和複雜的句子,人人聽得懂,而娓娓道來,條理分明,充滿睿智,往往發人之未發,王教授的講座,不容錯過。上周他應邀回港,在中文大學作了一次演講,題目是「絲綢之路與古代歐亞大陸」。
一如既往,王教授的演講一沒有PowerPoint,更沒有講稿,已臻87高齡的王教授耳聰目明,站在講檯前一口氣講了兩個小時,沒有一絲疲態,演講結構完整,段落分明,按着演講的主題層層推演,用語淺白,但內容振聾啟聵,解决了不少本人一直存疑的問題。
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
王教授的講題雖說是絲綢之路與歐亞大陸,但重點在歐亞大陸(Eurasia)這個概念,也就是把歐洲和亞洲合併在一起。他指出,在美國未崛起前(只有約300年光景),世界的文明主要聚焦在這片廣袤的大地,已有5,000年有紀錄的歷史,可區分為三個區域文明:地中海文明(涵蓋埃及、兩河流域、希臘及羅馬,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南亞大陸文明(印度、巴基斯坦文明)及中華文明。在5,000年歷史長河裏,這三個文明通過戰爭、商貿競爭,碰撞而有所提高。直至約300年前美國立國,為舊世界帶來一個嶄新的視角及價值觀,這個格局才有所改變。全球化運動乃告出現。
在逾2,000年間,中華文明有輝煌的歲月,也有衰落的日子,但不斷蜕變,比方魏晉南北朝外族帶來胡人文化,故有隋唐盛世,其後的蒙古人及滿族也為漢文化帶來新元素,但既有變也有不變,秦漢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直至近代。中國從來是個陸地國家,明初,曾遣派鄭和下西洋,但不旋踵,便放棄海權轉而修築長城以防禦蒙古人,畢竟歷代邊患來自北方,滿州人入主中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疆域遠比明朝為大。對蒙古人採用懷柔政策。清朝初年,跟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是中國與外國簽訂的第一條平等條約,劃清了北方疆界,滿以為無後顧之憂。想不到強敵──英國竟然來自海上,而且來自萬里之遙的國家。自此,中國面對外敵屢戰屢敗,束手無策,國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恥辱、無助、自卑,朝廷內外紛探求強國之法。在一片混亂中,帝制終結,民國成立,未幾陷入內戰,先是軍閥,接着是國共內鬥,經歷了八年艱苦抗戰,直至1949年國家重新統一。中國經歷了2,000多年的封建皇權統治,帝制結束後代之而起的是黨國體制,先是國民黨,接着是共產黨,都是一黨專政。黨取代了昔日的皇室,這也是歷史的延續。
新中國的挑戰
新中國採納了馬克思主義,在東西方冷戰中站在蘇聯一方,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鄧小平帶領中國走上改革開放道路,建設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資本主義為手段,只提馬克思,而不再提列寧。幾十年下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舉世觸目的成績,物質文明飛躍進步,經濟上的成就讓中國重新建立世界大國的地位,也把百多年來的屈辱一掃而空,國民的信心大大加強了。根據Graham Allison用 Thucydides Trap的理論,一個崛起的大國會被視為要挑戰現有強國,很可能觸發戰爭,二戰前的德國和日本是典型例子;另一個挑戰來自冷戰雙方敵視的重現,新崛起的國家最終因軍備競賽而拖垮,前蘇聯正是這樣。王教授認為現今的中國不會重蹈覆轍,他強調和平崛起,提出一帶一路的構想,實際上就是古代的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也就是重新聯繫中、西亞,南亞大陸及地中海國家,把古代歐亞大陸打通,避免跟地球另一邊的美國衝突。
不過王教授亦指出今天的中國面對最大的問題是經過革命洗禮,儒家思想被揚棄,國人道德行為價值觀敗壞。馬克思主義是來自從西方的,科學技術也是從西方引進的,中國走向現代化也就是全盤西化,中國脱貧的方式就是以資本主義為手段,行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以此方式迅速致富,已成為目前中國向外推銷的最強軟實力。這對於世界上不少國家有一定的吸引力。歷史上中國是農業社會,是植根於本土,不會向外傳播文化的,東南亞只有印度、伊斯蘭、歐洲文化影響,卻沒有中華文化,踏入新時代的中國,積極與鄰國修好,相信這個軟實力,加上強大的經濟誘因,有助於一帶一路的推廣,把歷史上的三個主要古代文明串聯在一起。
(此文為筆者對11月14日王賡武教授在中文大學有關絲綢之路與古歐亞大陸之演講的解讀,如有誤解或以偏蓋全之處,概由筆者負責。)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