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豹教授:孫中山的香港朋友 出錢出力支持革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香港,雖然「開埠」只有數十年,近代社會已經成形,丁新豹教授指出,對於有「慕西學之心」的孫中山,難免會「窮天地之想」,進而「以西人為榜樣,以香港為模範」。

承接前文:〈孫中山港大演講100周年 丁新豹教授:香港是國民革命搖籃〉

前文提到,孫中山先生於1887年10月入讀香港西醫書院。求學期間,目睹香港無論政治制度、市政建設、衛生醫療等方面都比內地先進,因此孕育了革命的思想。

丁新豹教授說,早期香港西醫書院附設於荷李活道、鴨巴甸街交界的雅麗氏利濟醫院內,毗鄰道濟會堂。孫中山來港翌年便在公理堂受洗,並取教名「孫日新」;他在求學期間與道濟會堂的王煜初牧師稔熟,每逢主日,都要到道濟會堂參加禮拜,聽王煜初講道。

皇仁書院的前身,是孫中山曾就讀的中央書院。(曾紹樑攝)
皇仁書院的前身,是孫中山曾就讀的中央書院。(曾紹樑攝)

區鳳墀牧師替他改名「孫逸仙」

而曾為孫中山補習中文的區鳳墀牧師,亦為道濟會堂長老,更為他改名「逸仙」,從此,孫中山便以「孫逸仙」(Sun Yat-sen)之名蜚聲海內外。

羅香林教授著《國父在香港的歷史遺蹟》記載,孫中山到道濟會堂見王、區兩位牧師時,「蓋亦欲於學術及宗教乃至革命工作之進行等,為多加相討也」。甚至於1896年11月從英國寫信給區鳳墀,報告「倫敦蒙難」的經過,交情可見一斑。

孫中山在在香港求學期間,也結識不少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如楊鶴齡、陳少白、尢列、關景良等。其中,關景良是孫中山在西醫書院的摯友,也是基督徒,且為養和醫院的創辦人之一。

孫中山好友關景良 不列「四大寇」

流傳甚廣的「四大寇」與關景良合照的一張相片,攝於1890年前後,地點是在雅麗氏利濟醫院三樓。照片中關景良的姿勢似不甚自然,據他憶述,拍攝過程如下:有一天下午,孫中山與尢列、楊鶴齡、陳少白正在暢談革命,關景良亦參與。眾議拍照留念,4人即在醫院3樓外廊排排坐。唯以背景為醫院之手術室,殊不雅觀。時關氏最年幼,忙着取來屏風遮擋,不一會,陽光轉暗,於是倉卒挨立4人之後拍攝云云。

照片中端坐前排的「四大寇」,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站立者為關景良。(孫中山史蹟徑圖片)
照片中端坐前排的「四大寇」,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站立者為關景良。(孫中山史蹟徑圖片)

關於孫中山與關景良,還有一事值得一提,就是香港西醫書院教務長白文信醫生離港返英前,孫中山與關景良等多人集資,於1889年3月31日送給他的銀杯。此杯是孫中山在香港求學時期的珍貴文物,本為白文信後人擁有,孫中山紀念館高價購得,現為該館展品。

孫中山與關景良等贈送白文信醫生的紀念銀杯。(孫中山紀念館圖片)
孫中山與關景良等贈送白文信醫生的紀念銀杯。(孫中山紀念館圖片)

丁新豹教授說,因為家人反對,關景良並沒有參加孫中山的革命。

香港社會面貌激發「慕西學之心」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香港,雖然「開埠」只有數十年,近代社會已經成形,例如1912年建成、象徵司法獨立的最高法院(今之終審法院)、1869年建成的香港首座大會堂,已設有圖書館、博物館和展覽場地,還有發鈔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這對於有「慕西學之心」的孫中山,難免會「窮天地之想」,進而「以西人為榜樣,以香港為模範」了。至於閱讀華洋報章,了解國際動態,香港也比內地方便得多,因此,革命黨人也在香港辦報宣揚革命思想,這大概便是孫中山港大演講中說”artistic work being done without interruption”的意思。

1923年2月21日《孖剌西報》(Hong Kong Daily Press)刊登的孫中山港大演講。(邱國光博士提供)
1923年2月21日《孖剌西報》(Hong Kong Daily Press)刊登的孫中山港大演講。(邱國光博士提供)

港大本部大樓的銘牌,有記載巴斯籍商人麼地爵士捐建香港大學本部大樓,郤沒有提及孫中山1923年在陸佑堂的演講。(曾紹樑攝)
港大本部大樓的銘牌,有記載巴斯籍商人麼地爵士捐建香港大學本部大樓,郤沒有提及孫中山1923年在陸佑堂的演講。(曾紹樑攝)

為了這個目的,國民革命自1894年興中會成立,至1911年第11次成功的武昌起義,策動了10次失敗的武裝起義,其中4次與廣州有關,包括1895年乙未廣州起義、1903年洪全福起義、1910年新軍起義和1911年黃花崗起義。

除了乙未廣州起義未起事已失敗外,黃花崗起義可說最為著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不僅為廣州地標、烈士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曾為學校教材,還有黃興的對聯:「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

革命同志多基督徒 香江有幸埋忠骨

丁教授說,孫中山在香港認識的朋友,包括成立興中會總部時,輔仁文社的楊衢雲和謝纘泰、三合會地方首領鄭士良等。楊衢雲1901年遇刺身亡,葬於跑馬地香港墳場;謝纘泰後來創辦《南華早報》;鄭士良則是1900年惠州三洲田(今屬深圳鹽田區)起義總指揮,1901年8月27日在港飲宴後暴卒,有論者疑鄭士良遭落毒。

丁教授又說,孫中山的很多革命同志是基督徒,而且埋骨香江。光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就有林護(曾加入同盟會)、馬應彪(先施公司創辦人,曾參與孫中山革命)、王煜初牧師、區鳯墀牧師、謝纘泰、李煜堂(資助孫中山及同盟會的廣東富商)、其子李自重(同盟會會員)、鄭士良等多人。

丁新豹教授說,孫中山先生最令人佩服的,是他為革命百折不撓的精神。(曾紹樑攝)
丁新豹教授說,孫中山先生最令人佩服的,是他為革命百折不撓的精神。(曾紹樑攝)

丁新豹教授也不忘提及廣州越秀山趙秀公園內的光復紀念亭,這是為紀念辛亥革命勝利和廣州旅港人士捐款支持國民革命而建的,從亭中碑記可清楚看到胡漢民、李煜堂、林護等人的名字。

至於港大的演講結束後,孫中山翌日(1923年2月21日)便離港赴穗,第三次建立政權。1924年,召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定下「聯俄容共」的方針,促成國共合作,成立共埔軍校,為北伐結束軍閥割據奠定基礎。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丁新豹教授總結說,孫中山先生最令人佩服的,是他為革命百折不撓的精神。

遊子歸家:孫中山在港演講百周年 2-2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