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1986年6月,我與王力行、張作錦共創《遠見》雜誌。他們二位都是傑出的新聞工作者。王力行擔任發行人與創刊總編輯,投入心力最多。
(一)需要遠見
1986年的中華民國沒有站在十字路口猶豫的權利。擺在面前的只有一條前進的路:在國內,要從「知識貧窮」提升到「知識富裕」,要從爭一時的短視提升到爭千秋的遠見;在國外,要勇敢地面對兩大挑戰:其一是中共以直接及間接的方式所施加的壓力;其二是國際情勢的變化——經濟的、科技的、資訊的……對我國生存以及發展的影響。
在這一認知下,全國人民求自衛、求發展的兩個基本工具就是人民與政府要具有:
(1)應對世局的國際知識、(2)開拓國運的遠見。
唯有這樣,中華民國才不會在國際社會中孤立,才不會在全世界中國人的心目中孤立。
21世紀預測為太平洋世紀。相距只有14年。
如果中華民國與中國人真要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那麼政府與人民都需要更多的國際知識與更多的決策遠見。
這是中國人所要普遍追求的目標,也正是我們創辦《遠見》所要提倡的遠見。
(二)需要放對每一顆棋
1986年站在分水覆上的台北,瞻前顧後有足夠的驕傲,也有足夠的憂慮。快速的經濟成長中,有生態惡化的紀錄;逐步的政治開放中,有脫序現象的出現;持續的社會安定中,有社會紀律的失調;公權力的運作中,有配合與執行上的欠缺。
一邊看是小康、開放,處處表現活力;另一邊看是落後、迷惑,誰也不怕誰。
過時的法律要修改,一黨獨大的心態要修改,黨外挾「民意」的自大心態也要修改;特權階級要消除、自力救濟要消除、依賴心態要消除。可惜所有這些修改與消除無一不費周折。
當前最能立竿見影、振奮人心而又沒有後遺症的政策就是「把每一顆棋子放對」—用天下之人才,為國家做事。國民黨非要以從未有過的寬大胸襟,來糾正幾十年來人才安排上的扭曲。過去的扭曲來自黨籍的要求、省籍的考慮、優越家世的優先取用與特權階級的猖獗。「等」、「再等」、「還要等」所帶來的是信心的持續衰退、自力救濟的繼續增多。再不及時把每顆棋放對,就會輸掉整盤棋。
此刻30年過去了。如何來檢驗台灣30年的成敗得失?請看8月號在《遠見》的評論。
原刊於《遠見雜誌》,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