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河,涓滴成流。每一個人,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意義非凡。
高希均被譽為華人世界倡導及傳播進步觀念的先行者,50多年來,他以身作則,持續出版50多種著作,而其所創立及帶領的「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30多年來致力於傳播進步觀念,成為華人知識界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之一。
雖年逾80,但身體硬朗,笑聲依舊宏亮,每天他總比大多數同事都早到辦公室工作、讀書、寫文章,實踐「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的理念,不改其志。
顛沛困苦的年少時光
高希均出生在中國最動盪的年代,1936年,就在日軍南京大屠殺前一年,出生於南京將軍巷。高家幸運的是,正好在大屠殺前三個月,舉家搬遷到蘇州,全家才得以逃過一劫。
但這苦難從來沒有過去,他的父母常提及大屠殺中受難親友鄰居們的不幸遭遇,他在心理上也變成了「半個」受難人。苦難是一種烙印,這也是他終生痛惡戰爭,鼓吹理解對話、追求人類和平最深切的遠因。
動盪的時局,影響一整個世代的中國人,高希均在蘇州念小學,接着考入上海復旦中學,但中學還沒念完,歷史的巨輪急急輾轉而來,1949年3月,高家坐着輪船,又由上海撤退到台灣。
那一年,他才13歲,很早便品嘗到顛沛流離的滋味。
他的父親是一名文職的軍人,早年在大陸曾任對日抗戰游擊隊隊長,身為三個縣區的負責人,畢生忠黨愛國。撤退來台的高家被安排住在南港眷村,高希均便在竹籬笆內開始他與台灣的因緣。
那是一個舉國清寒及克難的時代,眷村沒有瓦斯、電扇、電視機與冰箱,父親微薄的薪餉不足以維持家用,他的母親每到下半月就必須到處張羅,甚至以當年流行的「標會」,解決燃眉之急。
高希均身為高家五個孩子中的獨子,很早就感受到肩頭的責任與強烈使命感。
在不安的日子,高希均斷斷續續完成初中學業。面臨升學的抉擇,此時大他兩歲的姊姊,早一年考入台北商職。當年南港仍極為僻遠,交通不便,父母希望他能跟姊姊結伴同行,同時也思考將來或可及早就業,於是,孝順的高希均仿效姊姊,考入台北商職就讀。
人生最重要的黃金三年
姊弟兩人每天清晨從眷村出發到學校,每天總要花去一個小時的通勤時間。
台北商職在高希均就讀期間(1952到1954年),如同今天與成功中學、台大法商學院隔路相鄰,校園原本不大,沒有今天聳立的高樓,也沒想到日後會升格改制為「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各項設施一樣不缺。
當年全校不過兩、三千位同學,商業類課程以簿記、會計、審計、珠算與心算等課程為主。尤其北商「珠算」與「心算」課程,皆為全省商職之最,經常蟬聯全省比賽前三名。
高希均少年亦手巧敏捷,早年珠算也打得很好,撥起黑黑油亮的大算盤,頗為有聲有色。但是受父親啟發引導,他私下更喜歡國文、英文、歷史、地理、三民主義等人文學科。從小,他的父親教他讀古文,小學四年級開始便要他謄寫家書或信件,雖有部分文字古雅,艱澀難懂,但是在謄寫過程中,高希均無形中也打下很好的寫作根基。
北商三年,高希均幸運的遇到幾位終生難忘的好老師,如國文老師胡致與方璇輝,在他們的教導與鼓勵下,他參加多次作文、英語演講比賽,都有很好的成績,增添了很多信心。
尤其,胡致影響他很深。胡致曾擔任江西省教育廳廳長、國大代表,說話帶一點江西口音,但教學非常認真。至今老校友們緬懷的北商校歌「峨峨北商/教澤孔長/陶鑄英才/躋躋傖傖……」作曲者為創作〈綠島小夜曲〉的名音樂家周藍萍,填詞者即為胡致。
胡致每周要學生寫作文,班上40多位同學,每一次發回作文,他總習慣按分數次序由高分往下發回,每次第一個喊到的名字都是「高希均」。有了老師有形無形的鼓勵,他對國文、寫作,興趣就更大了。
在多元環境中迅速成長
辦學認真勤勉的校長吳仕漢,也讓高希均至今不忘。吳仕漢早年在江西,年方29歲就擔任江西廬山管理局局長,經歷在廬山舉行的國共會談,也認識老總統蔣公,極有能力才幹。來台後,擔任北商校長長達26年,他苦心孤詣,一手塑造了北商人勤奮精實、「公能弘毅」的校風,奠定北商弘遠的教育格局。
尤其他對商科以外的國文、英文、作文同等重視,校內舉辦各種作文、英文、英語演講、辯論等比賽,公開表揚成績優異的學生,走廊榮譽榜上總寫有高希均的名字。當年比賽前三名操行成績可獲得加分,有一學期,高希均的操行分數竟加到106分!創歷史新高,可能至今無人可破。
北商三年,高希均功課好、興趣廣,擔任班代表、文藝股長,編刊物、畫壁報、參加各項比賽,深獲老師同學喜愛。課內外活動豐富緊湊,多采多姿,他迅速成長、成熟,甚至在學校有點灰濁的游泳池裏學會了游泳。
50年代,台灣經濟還沒有起飛,高希均求知若渴,常到學校圖書館借書,或到衡陽路的書店,站着分幾天將一本書看完。因為書店空間不大,過道狹窄,有時店員不耐煩會把他趕走。這個趕人的小動作,對店家或許情有可原,但對高希均卻是另一種啟示。
60多年後的這一天,他坐在93巷人文空間受訪,眼睛發亮說:「後來我心想,將來如果我開書店,絕對不要趕人家走,就像93巷人文空間或誠品一樣,空間舒服,書本任人翻閱,沒有買書也絕不趕人,讓書香與咖啡香,相得益彰。」
少年的心,對世界總是沒有設限,充滿好奇。高希均也經常到當時位於南海路建國中學附近的美國領事館,翻閱館內中英對照的雜誌《今日世界》,看不過癮,又到衡陽路地攤買過期的《讀者文摘》,一本五塊錢,可以細看一個月,很早就胸懷天下。此外因為父親關心國家大事,他也常看《新聞天地》、《新希望》等時事雜誌,了解國際要聞、大陸現勢,回家又向父親一一報告。
課餘閒暇,他偏好人物傳記如《居禮夫人》、《林肯傳》、《約翰.克利斯朵夫》(以貝多芬為故事藍本的文學小說)等,點燃他人生的無窮想像。
高三時,他讀到那時甫出版的沈宗瀚之《克難苦學記》,感到極大震撼。沈宗瀚是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之父,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博士,歷任南京金陵大學作物育種學教授兼系主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所長、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主委,也是前總統李登輝的老師。書中描寫他在浙江成長,在艱辛的環境中奮發苦學,突破作物遺傳育種的困境。
這本書被胡適喻為「近二十年來出版的許多自傳之中,最有趣味,最能說老實話,最可以鼓勵青年人立志向上的一本自傳」。沒有想到,克難苦學亦成為高希均日後留美的寫照。這也是日後他創立天下文化,窮編輯、作家、翻譯家之力,大力出版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傳記的原因。
新書簡介
書名:自己的志氣最可靠──12個修練成功的故事
採訪整理:王冠珉、吳錦勳、林孟儀、胡秀珠、黃玉禎、謝其濬
翻譯:李芳齡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