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政商和學界名人的傳記一直是我的嗜好之一,自《郭鶴年自傳》(中文翻譯本,本文簡稱《自傳》)一書首次在香港書店上架後,我第一時間購買了一本,先睹為快。《自傳》英文原版稍後才推出,我也另購一本,以便中英對照(中文版有若干錯譯,下文再述)。《自傳》出版後不久即登上香港、新加坡、大馬書店中文暢銷書的榜首,歷久不衰,這是本地區華人讀書界少有的現象。在香港,《自傳》也引起了若干專欄作家或評論界人士的評論。
親自口述,一針見血
我想,它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郭鶴年是一個亞洲地區甚至全球商界的一個知名人士,更是一個傳奇性人物,他的名字可說家喻戶曉。郭氏是一個極有成就的企業家,有「亞洲糖王」、「酒店大王」之稱,也是很多人公認的「大馬首富」;第二,郭氏一向很低調,極少公開發言,過去長時間,他的經歷主要是透過各地傳媒零散的報道,不很全面,而且有些不太正確,甚至錯誤;第三,《自傳》是郭氏第一次自己親自口述,由一名著名的外國新聞記者Andrew Tanzer執筆,可讀性很高,更重要的是郭氏坦誠地把他個人家庭及從商經歷鉅細無遺地說出來,他不怕得罪人,尤其是對大馬國陣政府政經政策及若干政界人士(特別是一些馬來人領袖)的坦率批評,讀來引人入勝!郭氏不是一個政界人士,只是一個商人,商人尤其是一個大生意人很少會對本國的政治發表與執政當局不同觀點的政見,但郭對大馬的政治經濟卻提出了若干一針見血的看法,引起了在朝人士頗大的爭議。上述背景幫助了《自傳》這本書能夠風行一時,洛陽紙貴的原因!
著名儒商真誠告白
傳記多少屬於名人的事,名人的傳記,有的是屬於第三人士(如作家)通過蒐集一些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資料寫出來;有的是傳記本人親自口述,再由第三者寫出來;有的是傳記的主人公親自執筆,親自撰寫的自傳以學者或文人為主。這三種傳記,筆者都曾涉獵過,自傳本身大部分都是說好的一面,或值得向社會標榜與傳頌的一面,自我批評或評論他人的則很少。坦白說,一本傳記要坦誠的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寫出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涉及評論他人(包括自己親人)的自傳。有記者曾問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有否計劃自己出一本自傳如口述自傳(按:坊間有好幾本關於李嘉誠的「傳記」,但均屬第三者用已公開的二手資料寫出來,筆者也讀過二、三本),已退休的李氏說,「講真話會得罪好多朋友,我為什麼要講假話出自傳呢?我不想講假話。」(李用廣東話說這幾句可圈可點的話。)
可見李氏無意出一本得罪人的自傳,也許再過若干年後,他會改變自己的看法也說不定。我想《郭鶴年自傳》是一本講真話的傳記,是一個高知名度儒商的真誠告白錄,因此特別受到重視。
商業觸覺敏鋭,公職經驗豐富
郭鶴年的一生經營過很多不同的行業或業務,包括大米、食糖、麵粉加工、膠合板、船務航運、航空、鋼鐵、酒店、地產、棕油種植、食油生產、物流、傳媒、可樂瓶裝、銀行等,林林總總十多個行業,是一個綜合性多元企業(conglomerates)。此外,他也曾應當地政府的邀請出任有關國營企業的領導職位,如早年的新馬政府合營的「馬來西亞—新加坡航空」(MSA)董事會主席、馬來西亞鋼鐵有限公司主席,以及大馬土著銀行董事等,這些均屬於無薪,純粹是公共職位,他已先後辭任這些相關的職位。另外,他亦曾受大馬政府的邀請而成立並參股的企業,如馬來西亞國際船運有限公司(MISC,郭佔公司12.5% 的股權),其餘由國家基金等佔多數。郭過去經營現已撤出的行業則有膠合板、可樂瓶裝、香港電視有限公司(TVB,邵逸夫曾為最大股東,郭居次)以及《南華早報》(SCMP),後兩公司的投資,郭氏均獲利,若干年後才出售股權。《南華早報》在經營24年後,於2016年售給中國的互聯網大亨──馬雲。郭認為這份報紙「極具重要戰略意義」,「必須交給可靠的人」。
目前,郭氏經營的企業王國主要集中在酒店、地產、物流、食品等行業,而以五星級香格里拉為名的酒店,迄今已開設了90多家,遍布在亞洲及太平洋各地。2016年8月,筆者曾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組織的一個旅遊團到蒙古國及西伯利亞觀光,到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時即下榻剛建成不久的香格里拉酒店,印象深刻(按1974年筆者亦到過郭氏創辦不久的第一家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但未下榻)。郭氏的酒店王國已拓展到蒙古這個不太受注目、夾在中俄兩大國、近年鋭意發展旅遊業的一個內陸國家,可見郭氏的商業觸覺和敏鋭度很高。
經歷日佔時期,拓展新馬業務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二次大戰中戰敗投降,結束了三年零八個月佔領馬來亞與新加坡的年代,郭鶴年也終止了他在日佔時期在日本三菱公司的工作。《自傳》說,日本軍在佔領新馬時展開瘋狂殺害當地華人的行動,他加入日資企業工作是由此可使家族更為安全。戰後他應先父郭欽鑒之請加入了他在戰前創辦的東昇公司。郭老先生於1948年離世,因未留下遺囑,法院判決將東昇公司清盤,其淨財產的三分之一平分予兩位遺孀(郭母鄭格如女士及欽鑒之二房太太)各分得六分一(16.66%),另三分之二則平分給八個子女(包括郭鶴年三兄弟及欽鑒的二房三兒二女),每人得十二分之一(8.33%),郭氏約獲得13萬元馬幣的遺產。按郭母之意,郭鶴年成立了一家新的郭氏兄弟(馬)有限公司,實繳資本共10萬馬幣(當時美元與馬幣兌換率為1 : 3.06)。股本分配方面,郭鶴年佔25%,堂兄鶴青25%,大哥鶴舉15%,郭母10%,二房太太5%,其餘各堂兄弟共佔20%(堂兄弟之間互有爭執)。公司由大哥鶴舉任董事長,堂兄鶴青任總經理,鶴年任執行董事兼秘書。事實上,公司經營的核心人物是最具才幹的郭鶴年。郭氏即以此2.5萬馬幣的股份開始,其後創造了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由於新馬屬兩個不同的政治體,稅制及經營環境亦不相同,加上新加坡是一個重要的大商埠,郭氏於是又在新加坡成立了郭氏兄弟(新)有限公司以拓展業務。他在馬來亞與新加坡兩地之間來回走動,兩地相距很近,只隔了一道長堤。
鑽研期糖交易,投資房產酒店
郭氏兄弟公司的業務主要為食糖、大米、種植等,而貿易基地主要設在新加坡。1974年,郭氏在香港成立了多家公司,包括Sligo控股、凱利貿易、郭投資及嘉里控股有限公司等。1976年郭氏商業集團正式從新加坡遷往香港。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他在香港的尖東購入一幅面積頗大的地皮建「九龍香格里拉酒店」,1981年又在港島中環建「港島香格里拉酒店」,後者是目前香港最高級酒店之一。此外他又積極投資在香港的房地產,如在屯門建私人住宅。1979年郭氏遷居香港,郭氏集團的總部亦設立在此,並以香港作為基地到中國內地積極投資,包括1985年與中國政府合作在北京興建世界貿易中心,這個投資項目龐大,取得了巨大成功。
郭氏的一生,除了50年代初期遠赴英國數年之外,其餘時間主要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三地居住。在英國數年期間,他主要從事期貨(糖為主)的研究與交易,60年代又多次去英國從事期糖貿易。郭氏自己說,1958年至1999年他在糖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而倫敦一家晚報稱他為「東方糖王」,「糖王」之名由此廣為流傳!
同在柔佛出生,試評郭氏自傳
叉開一點說,郭鶴年的出生地與工作地與筆者有四處相同。郭出生在馬來亞柔佛新山,我亦在柔佛出生(我出生在一個名為東甲的小鎮),同時也曾在新加坡工作(在南洋大學任教兩年),1983年到英國從事學術研究一年(在愛丁堡大學任博士後研究員)。1977年起我一直長時間在香港從事大學教學研究與行政工作。郭氏與筆者雖同在馬來亞柔佛州出生及在新、港、英三地工作,可以說純粹是個巧合,我們之間沒有什麼因緣關係,受邀寫這篇《自傳》的評析也是個機緣。我們是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而且彼此也從未碰過面。不過,我長久以來特別留意郭氏的言論和動態,尤其是我們均來自馬來亞(今馬來西亞),算是有一點共同的地域背景,但郭是大馬公民,我則否,我沒有出生證件證明我是馬來亞人,在法律上只是「自認」(claim)而已。我想我對新、馬、英和香港算是熟悉,由我這麼一個人來評論郭氏的自傳,或許算是適合吧。
《郭鶴年自傳》評析系列文章之一
本系列文章:
一個儒商的真誠告白錄:《郭鶴年自傳》評析
作者簡介:
饒美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士,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經濟學碩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工商管理碩士及西蒙菲沙大學(Simon Fraser)哲學博士。曾於70年代中在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教,1977年回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任教,先後出任管理系系主任、商學院副院長,後亦出任 MBA 及博士課程主任等職。1995年任嶺南大學副校長兼香港商學研究所所長。主要學術專長為策略管理、合資企業及工業發展問題,已出版中英文專著(或編著)25本,論文逾150篇,散見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包括多份管理學或國際企業領域的頂級學術期刊。
!doctype>《郭鶴年自傳》評論集(I)資料
書名:郭鶴年經驗──《郭鶴年自傳》評論集(I)
編者:黃枝連、潘國駒、舒慶祥主編
作者:潘國駒、黃枝連、饒美蛟、舒慶祥、郭益耀、李錦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