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India 3.0」:印度二十一世紀崛起的政治挑戰

美國亦希望在軍事和印度聯成一線以拒中國涉足印度次大陸和印度洋,因此亦極力遊說印度購買昂貴的美械和加強美日印三國在印度洋上軍事合作。
1949年10月1日,湖南農民地主階級出身的土八路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1950年1月26日,擁有劍橋大學法律學位的克什米爾班智達(Kashmiri Pandit)婆羅門(Brahmin)貴族世家之後的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領導印度國大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成為印度和平獨立後第一任民選總理。雖然同為亞洲兩大人口眾多的古國,二戰後不同的立國背景,令中印在之後的發展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印度旨在美俄之間左右逢源

 
現代印度的政治意識形態有兩大主流,其一是主張中間偏左(實際上是親俄)的「尼赫魯主義」(Nehruvian),其二是近年在面對中國崛起的經驗和威脅之下的親美重商的實用路線。不過彼此之間非水火不相容,而是秉承尼赫魯主義中以印度教徒為本位的「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精神中在美俄之間左右逢源的政策,力求仿效近代中國崛起的經歷成為稱霸南亞和印度洋的地方霸權。
 
既然美國的環球政策是在歐亞大陸(Eurasia)玩弄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的技倆,那麼南亞大國印度自然便是美國拉攏對抗習大大問鼎東亞的必然之選。作為亞洲的民主大國,在國大黨長期領導下的印度卻被人垢病在內政上受嚴重貪污、漠視人權、官僚主義和低效率等問題困擾。
 
由於英聯邦運動會和2G 電訊發牌的等重大貪污醜聞影響,令國內第二大政黨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於2014年聯合和其他政黨撃敗國大黨奪取印度人民院(Lok Sabha)的控制權,前古吉拉特邦(Gujarat)首席部長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亦登上總理的寶座。作為右翼政黨,人民黨繼承了信奉印度教民族主義(Hindutva)的國民志願服務者聯盟(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衣缽,其反西方和對印度境內其他族裔歧視態度,亦令印度在二十一世紀政治取向上有不明朗的因素。
 

印度矛盾乃最大挑戰

 
英印(British Raj)是指殖民地時代大英帝國統治印度次大陸的疆域,不過在英國匆匆撤出時,粗略按不同種族和宗教劃分了南亞諸國,卻成為日後印度內憂外患的根源。其中印度和傳統上親美的回教國家巴基斯坦的敵對關係,更是印度在二十一世紀發展的最大挑戰。兩者為近70年的世仇,自獨立後曾發生了三次印巴大戰,雙方均在邊境屯駐重兵。而自2004年開始印度軍方亦制定了冷啟動(Cold Start)作戰方䅁,務求在48小時內動員向巴基斯坦作出毀滅性的閃電戰攻勢。當下印巴主要矛盾仍然在宗教、克什米爾(Kashmiri)、阿富汗、印度河(Indus)水源等問題上。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泙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