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本港多個新樓盤登場,因疫情積聚的購買力得以釋放,樓市「小陽春」似乎提早來臨。不過,《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力排眾議,在該報「林行止專欄」重申:「香港樓市旺景已逝」!
往日出現買樓花長龍有因
林行止指出,70、80年代樓市初興,為了促銷令資金快速流轉,物業發展商莫不施展渾身解數,營造供應有限需求無限的景象,因此出現「買樓花長龍」。由於長龍傳遞了需求殷切的訊息,因此被商家充分操控。非常諷刺的是,長龍的起因是市場資訊不足,但長龍本身卻釋放了商品供應不足的資訊,那等於說長龍代表「價廉物美」及「欲購從速」,因此見長龍便擠身其中以免「執輸」者不勝其數;在順風順水的日子,跟風的「長龍客」肯定會受惠。
林行止指出,「長龍效益」被急於求售的商人充分利用,七十年代後期八十年代初期,本港的地產發展商是佼佼者,其時每有新樓開盤,便見買樓長龍。當時人口充分就業,實質收入長期上行,自然興起置業的意願,加上可「分期付款」,令更多市民有資格置業。物業發展商更發展出同一物業分階段開售的定價策略,即較後推出的單位售價必較高,令先買者馬上有利可圖,如此循環不息,發展商固然大發利市,業主亦會因樓價日高及入息日豐而「脫貧」。
香港便在這種「內循環」的經濟氛圍下,成為國際級富裕之城,而不少地產商看中市場需求熾熱(「買樓必賺」吸引更多投入市場),連未落成樓宇的「樓花」,亦不愁沒有買家。
今日點土成鑽的樓市不再
近期香港新樓市道暢旺,予人「小陽春」之感,唯二手樓銷情差強人意。不少論者把二手樓的滯銷,歸咎於蓄勢移民者眾,因為求售的住宅相應增加,而需求不可能同步上升,售價因而下行。有人寄望於「北水」會大購樓宇「托市」,林行止認為「這種想法比天真還天真」,即使內地在港機構買了不少物業,但僅供自用;內地超級豪富購買香港頂級豪宅樓,或為營造香港經濟繁榮的「假象」而大量置業,則絕無可能。他的理由有三:
一、這有利港人「走資」,發展商會加速資金外移、二手樓業主則會「滿載移民」;
二、撐起樓價令更多平民百姓買不起樓,與中國照顧勞工階層的根本國策背馳;
三、內地若有意在港投資,會收購一些與民生有關且勞工集約的企業,而僱主明文不准他們參與任何反中反建制的活動,情理中事;換句話說,這樣做既有利民生,又可令東主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還會大大減降群眾抗爭活動再起的可能性!
至於有人認為大灣區人民會來港就業、買樓,可能性當然存在,然而應在香港經濟蓬勃及樓價合理之後,這種情況才會出現。
林行止又認為,香港甲級寫字樓亦好景不再,主要原因是在家工作已成若干行業的常態,連紐約和東京商廈空置亦多,香港步其後塵,非不可能。事實上,香港商廈及公營樓宇市場,還有一個其他都會所無的潛在競爭者──「明日大嶼」,他相信此新城必能如期完成,一般受薪者負擔得起的住宅樓宇將大量落成,香港的住宅供應漸多,樓價前景向下可期,因此,點土成鑽的香港物業旺景已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