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困難會造成生活適應不良、情緒不穩,研究發現,會「手語」的特殊生表現較佳。不管手語、口語,能溝通才能對症下藥。
我們所每年都辦夏令營來推廣認知科學。因為不收費,所以也無法付講師費,變通的方法是請國外剛出爐的博士來教,他們剛做完論文,知識最up-to-date,而且年齡跟我們的研究生差不多,切磋起來沒有隔閡,效果最好。
今年請的一位講師喜歡嗩吶,為此,我帶他去看中元普渡。才進去一會兒,他就要走,說現場分貝太高,他受不了,還問我知不知道噪音會降低智商。我當然知道,但是不知為何,中國人聚在一起,音量自然就大起來,很無奈。
其實耳朵很重要,說話是最快、最方便的溝通方式,尤其中文不能讀唇,要靠耳朵,因為中文是個四聲的語言,而四聲不在嘴型上,「報紙」和「包子」是同一個嘴型,意義更差了十萬八千里。
重聽的人容易得憂鬱症,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朋友。曾經有個砲兵排長,43歲時耳朵全聾。退下來後,想跟別人聊天,但因牛頭不對馬嘴,別人看到他就跑。他後來得了嚴重的憂鬱症,用塑膠袋套頭自殺。
手語是聽障生的良好溝通方式
雖然聽不見可以用手語溝通,可是會手語的人不多,而且台灣對手語有偏見,很多啟聰學校不肯教手語,怕孩子有了容易溝通的方式,就不肯去學讀唇。
手語對聽障生來說最自然,它是個完整的語言,功能跟其他語言一樣,大腦需要語言的刺激才能正常發展,所以聾啞生應該盡早教手語。實驗發現從小學手語的聽障生,智商和學業成績都比六歲進校以後才學手語的聽障生表現好,情緒也較穩定。
最近賓州州立大學發現,手語可以幫助「發展性言語失用症」的幼兒說話。語言治療師在治療這些孩子時,同時教他們手語,結果發現有用手語的孩子,進步得比僅做語言治療的快很多。
因為手語提供了孩子表達心中意思的工具,不會因為有口難言而情緒失控,同時與家人的溝通帶來正向的新神經刺激,促進了大腦的修復。
解決問題要找出問題的核心,從核心着手才會有效。比如想辦科學營卻沒有經費,就找免費的師資,用台灣的好山好水去補償他;要訓練孩子說話,先用手語來刺激大腦的語言機制,把路鋪起來。
台灣目前的困境在那四個不能講的字──「九二共識」,何不講出來,從核心去化解危機呢?
原刊於《天下雜誌》,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