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學習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
具體:能為人直接感知或有實質內容和明顯功能的事物。事物的各組成部分都全備。
工具:工具原指工作時所需用的器具,後引申為達到、完成或促進某一事物的手段。
教具是傳承技術及存有教育目的的實物或器材。被操作活動中用的教具,需以具體呈現及存有自然訊息。增進學習者的理解而達致教學效果。是形而下(儒家哲學中指有形質的或已成形的東西)的可作教與學的實物用具。對施教者而言,教具是一媒介或手段,用以傳授。施教者使用教具作示範,令學習者觀察。對學習者而言,早期以模仿方式,自發反覆執行,取其技術及認知。故此,如果從學習者角度出發,此乃「學具」,而非教具。
如有自選時段及教具的機會,學習者便可以自在地以自己的方式及速度,來進行自我學習,藉此了解自己,繼而明白他人。這亦能保留孩子自學的本質,發展潛能。當孩子正在操作教具時,他的內心是平靜的情緒、是安穩的,這樣的心思安寧,能陶醉這過程中,能喚起自學能力,更能轉化為自覺學習,是大智。這樣可達成耐性、自控、自律、責任而和善的優質人格,及更能養成自我教育的態度、習慣及能力,這是真正教育工作的目標。
優良教具的34個特質
施教者可用以下的教育原理為基礎,設定製作原則,創造更合用、更優良的教具培育孩童。優質教具是智慧的載體!
優良教具的特質如下:
1. 根源性
用作展示本源、根本、初始的原始狀態,認知基礎的原理,匹配孩童認知發展的原始學習狀態,打開認知之門。
2. 具體性
可被人類五官接收訊息,能用眼睛看,能用耳聽,能用鼻聞,能用舌嚐,能用手觸碰,增強感受性。是抽象實體化的媒介。
3. 直觀性
器具實物具有直觀性,存在很多無言訊息,展示事物的本質,這可利用作教學演示用途。被施教者作示範,令學習者觀察而獲得具體感知,以視覺影像化形成形象的明確概念。
4. 科技活動
根據物理操作而獲得自然真理的關鍵,藉以學會與其互動的生存技能。
5. 實踐性
以實物作媒介,可被用來執行教學任務。藉以產生實際高效。
6. 真實性
在相同時空的存在,讓人可作共用、分享、互動、傳遞等作用。是實物媒介,傳遞一致性的訊息。能展示真正的現象,令學習者可觀察及驗證而認知事物本質。能傳遞真實訊息,證明事實的根據物。以實際的實體傳遞深層的實事,是踏實、務實的。
7. 價值性
可方便使用達成某種目的,能更快表達言詞不能傳授的,產生高功能、高價值。提升教學效率及可信度,去除言教的弊端。
8. 創造性
學習者掌握基本技巧後,能再延伸、再探索、再發展、再發現、再創造。可塑性及組合性強。
9. 教學性
對施教者而言,是教導示範工具;對學習者而言,作操作驗證而取得認知的媒介。這包含重複操作的過程,從感官認知轉化成關係認知,這過程令學習者可產生思維及記憶,即,從感性得知理性。
10. 基礎性
幼兒對事物認知的最初階段,需要借助於感官產生的感覺,觀察及接觸具體事物而轉成抽象(不能被看見及被觸摸)。這實體化的過程,需要具體的實物協助而產生。即是從感性認知發展到理性認知,亦是要將形象思維去建立概念,是極依賴具體可直觀的教具展示出來。有助語言未成熟的幼兒學習,有利於早期認知發展。
11. 操作性
可以被觸摸、操弄、操作、使用的工具。教具的可動性,憑着雙手的協調動作,把具體物的空間改變(移動),反覆操作試探而認知物理的大自然規律(事實)。日後的「掌握」力及「掌控」力得以發展。
12. 科學性
能展示自然,不應有人為干預的結果產生,造成不合理。這樣剝奪了孩子自然規律,即是邏輯。
13. 空間性
把移動具體物的空間位置,前後、左右、上下、高低、裏外、遠近等,可取其視覺記憶認知之效,協助理解。
14. 生理性
鍛鍊手部肌肉及關節的協調能力。增強執行能力,有助生理發展。
15. 心理性
引出勇於實質嘗試、探索,造成勇氣及勤力。吸引自發參與,提高興趣,產生投入度,出現成功滿足感,繼而自信。有助心理發展。
16. 專注度
以反覆操作過程產生投入,發展專注。藉此鍛鍊孩子的學習元素。
17. 本土化
用上本土日常生活工具或產物製作的教具,取其親切感及實用性。協助認知自身生活環境,及生活所需。藉此發展出應用能力,豐富生活、便利生活。增強操作價值。
18. 環保性
確保耐用程度的高低好壞,可循環再用,展示多元經濟,不是一物一用,可做成一物多用。好的材質能用上數代。
19. 審美感
顏色及形狀的配搭能顯示和諧,可配合分類及歸類的理性認知及展示優美的效果。明亮、光潔、吸引互動及產生操作欲望。
20. 自學性
讓學習者有機會出現自學,在無束縛下,學習者可獨自反覆操作,按照自己的步伐及節奏,去達成自學目標。大自然可給予真實的答案,供給孩子認知事實的真想,不用倚賴別人,可保持施教者及學習者的良好關係。施教者只是提供教具給學習者自學便能做到。
21. 錯誤定正
學習者操作教具時,教具本身設置藏有錯誤定正功能。即使操作錯誤,能顯示給學習者,令其自覺認知,確保自信發展。不需旁人幫忙,直接產生自我學習的過程。
22. 邏輯性
操作時需要根據步驟的順序來執行已達到預期目的。所以,學習者在操作過程當中,可認知做事需要先後次序來達成。不經意(無意識)把邏輯及秩序能力內化到潛意識,成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23. 責任感
教具跟玩具不同,最大分別是使用教具時人們會認真看待,亦會好好保存,使用完畢後會歸原位,可供下一位學習者使用,形成照顧別人及照顧環境的責任感。
24. 劃時代性
優質教具能傳達恆久性資訊及知識,如數學理論。
25. 文化性
蘊藏文化特色設計,藉此傳遞共性及文化涵養。
26. 整體性
教具全景布局,整全性,能被學習者獲得有關的全圖,方便記憶。
27. 過渡性
一旦理解通透,便能更上一層樓,加速的發展。
28. 社會性
操作教具過程中能吸引旁觀者成為朋友,因擁有共同興趣。就算語言發展還未成熟的幼童,亦可利用操作教具吸引朋友。自動自覺學習的態度,形成擁有深層認知學習能力,能通事理。日後社會道德、公德心、責任心的發展,得以保障。
29. 持續性
優質教具可有持續性,有承先啓後的作用,存在創意元素。
30. 感受性
手掌布滿神經線,人體最敏感的地方,感知最強的器官,往往更能牢記。認知強、明理強,藉此肯定自己,定位清晰。
31. 精神層次
主動輸入、重視自發的學習動機。藉此滿足自學及提升自己的需求。促使智慧及學習精神發展。經驗主義得以彰顯。體會得到的認知,加以整理成為有秩序的狀態,反覆驗證的意志,成為求真精神。摒棄被動灌輸,避免培育被動接受、不懂思考的孩子。教育應以喚醒為主。
32. 便利性
教具易於清潔及收拾、便於搬運,符合學習者的體型,利於操作。
33. 孤立性
每一教具顯示出一獨特的課題。集中注意力自學一原理,以免混淆或分心。亦可令施教者易於理解學習者正在學習的是什麼。
34. 豐富性
藉優質教具豐富學習環境,讓孩童充實。免卻多餘的言教,是重思考的培訓方法,令孩子把思考變成日常。
教育成人,先言(抽象)、後做(具體),才可持續堅持;教育孩童,則先做(具體)、後言(抽象)會更見效。是「知行」與「行知」的問題。幼教理論常言道「向孩子學習」、「跟隨孩子學習的方法」,對我來說是不朽名言。以「成人為中心」的教育?還是「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更合理?教育取向,是方便施教者?還是重視學習者?那要看我們想照顧的對象是誰了?共勉之。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