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人才」之外 政府應向青年有個交代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認為,政府應解釋怎樣看待和如何準備5年、8年之後的勞動力供應?也需要有一套想法或計劃,好讓年輕一代知道自己再走下去,朝哪個方面,能夠在事業發展上,找到可行的道路。

最近,警隊「搶」內地港生人才,截至6月底共有128人成功通過遴選程序,只要完成品格審查和體格檢驗,最快可以7月底前獲聘為警員。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在《明報》撰文認為,未來的一段日子裏,「搶人才」仍會是一個熱門話題。在短短的幾個月之內,人才短缺、人手不足的問題,差不多已達成一致的共識。對於人才短缺、人手不足的問題,好像再無議論的必要;如果還有需要討論的話,那只在於何時開始、擴展到哪些界別。

政府應及早評估 未來勞動力需求

這樣,剩下來的討論就只是在於細節。呂大樂認為,特區政府可以再清楚地解說一下,人才短缺、人手不足的問題,是否只是一個臨時、過渡性的現象?一次或兩次引進人才和勞工之後,人力短缺的問題,是否便可以有效地應付過來?是否真的沒有長期短缺的問題?還是有些工種屬於過渡性的短缺,而某些則可能長期不足,需要繼續輸入人手?對整個問題的性質,好歹都應該有些估計。

呂大樂指出,政府應解釋,怎樣看待和如何準備5年、8年之後的勞動力供應?這就是說,經過一輪輸入專才、勞工之後,本地勞動力將會如何逐步增加,以補充到時人力方面的需要?又或者,是否有計劃、有信心到時會有新的發明、技術安排,足以減低對進一步引進人才、勞工的需要?

他認為,要求政府對5年之後、8年之後的勞動力市場狀况作一些估計,應該不算是苛求。如果政府能夠說明引進人才及輸入勞工,屬於臨時、過渡、一次性,他們一定對幾年之後的情况多少有所評估,而不會在毫無根據、沒有分析的基礎上,隨便說輸入人力就好像打針、服特效藥一樣,藥到病除,在下一個階段,便再無採用同樣措施的必要了。究竟政府在這些議題上有何看法,早點與市民分享、向大眾交代,可免日後再有爭論。

本地社會 須有培訓機制

呂大樂強調,問政府5年、8年之後的情况,是因為今天面對人才、人手短缺的問題,除了即時回應、短期措施之外,應該有一套長期應對的方法,而本地培訓應該是可以考慮的其中一種方法,好讓短缺的情况不會一直延續下去,又或者唯有長期以輸入人手的方式來填補空缺。以本地培訓方式來面對人手短缺的現象,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立即就扭轉形勢。如果5年太短,不足以培養新一批勞動力,那8年都應該有可能吧!

他指出,本地培訓不應限於由本地人補上,而是在本地機構培養未來的人才、人手,以保證由勞工到專才,均以合乎香港社會的要求、水準、期望來為我們工作和提供服務。如果發覺本地人對某些工作不感興趣,如何及早招來適當人選,在本地接受培訓,也是一種方法。重點是本地社會有它的機制,來提供未來所需要的人力、勞動力。

向年輕人要有所交代

呂大樂又表示,政府需要有一套想法或計劃,好讓年輕一代知道自己再走下去,朝哪個方面,能夠在事業發展上,找到可行的道路。特區政府向年輕人有所交代,那個交代,而不是喊口號,說虛辭,而是年輕一代要選修哪門學科、投身哪門專業,要令他們的時間、他們的精神,有所要求、有個期望。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