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
「浪漫是一種感覺,但引起此感覺的,正正是一個人面對情理相違背,但又要二選其一的兩難局面的時候。情愈是迫切,與理愈是相違背,此時,人愈若是不想背理,因而選擇棄情從理,他就愈覺得痛苦;他愈覺得痛苦,此情愈揮之不去,浪漫之情,更加不可言喻。」(Part A/Chapter 1)
「情理相違背帶來的痛苦,其實並不是來自情不能容於理這個事實本身,而是此理是你自己選擇要去守的,你的痛苦是來自那自己加給自己的理,此理頓成為你的枷鎖,一個『理性的枷鎖』」。(Part A/Chapter 1)
「愛上一個不應該愛的人,是件極痛苦、極浪漫的事。說明不應該,就是你心中要你自己去守的理不容你這樣做。如果理是外加於你的,例如父母反對你們結合,那你只會覺得痛苦,而非浪漫。不過,如果你還是選擇了聽從父母的話,主動放棄一段自己喜歡的姻緣,帶給你的又何止痛苦之情?只有在自由意志下選擇的從理背情,才會帶給人雖痛苦但浪漫之情。不在自己自由意志下選擇的從理背情,帶給人的只會是痛苦。」(Part A/Chapter 1)
浪漫源自康德昇華(sublime) 之感
「所以如果你在網上搜尋浪漫畫作(romantic painting),找到的會是 Casper David Friedrich 1818 年的作品 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
「你可能會問:『這也算是浪漫?』是的,浪漫原本就是指人對着一些不可能理喻的情景,心中的感覺已經昇華到毋須理喻的境界。一個人站在峭壁高處,腳下只有一片霧海,他還會想去理解眼前所見的嗎?」(Part A/Chapter 1)
「『康德式』的浪漫情懷,『理在但形不在』,給人一種昇華的感覺。人對着眼前之物,他無法觸摸、無法理解,亦無法言喻。眼前之物,可能根本不成物,因為它是不成形的、是無邊界的。無論人多麼想去理解它,也是無從着手,因為此物是無形之大,天下間所有的理都無法涵蓋它。此物之大,除了是體積、是量外,且是無形的。甚麼物曾給人這種感覺?是大自然奇觀?是天災?是死亡?是深沉之夜?是噩夢?是黑森林?是魔鬼撒旦?是鬼魂?是妖魔?通通都是。另外,人面對這眼前物,似知非知,似明非明,心中總是永遠都像在尋找一些失去了的東西,但又不知失去的是甚麼,因為他根本從未擁有過。渴望、期盼之情,人生苦無立足之地、到處流浪之情懷,失落之情,永遠在尋找『失樂園』之情,都盡在其中。『康德式』的浪漫情懷多在十八世紀未、十九世紀上半世紀的藝術作品中可以見到。」(Part A/Chapter 3)
音樂中的浪漫主義
「浪漫時期的器樂(instrumental music),例如交響樂(symphony)、交響詩(tone poem)中以大自然奇觀、死亡、深夜、噩夢、黑森林等題材做主題的很多。」(Part A/Chapter 3)
「所有浪漫但痛苦之情都是因為有理在!人有沒有辦法不背理、忠於情,但又不痛苦?有!人可以把心中情困之痛昇華至純真之情、熱情、激情、無奈之情、悲情,甚至苦情⋯⋯ 在這方面,音樂的表達能力就比畫作強,而在眾多音樂作品種類中的德國藝術歌曲,歌詞全是沿用詩詞,只有一位唱者及鋼琴一件樂器。愈是內斂得說不出的情感,音樂上要發生的愈要少,歌詞愈要含蓄。德國藝術歌曲無論在音樂或歌詞方面,都可以說是表達這種『昇華後的浪漫情懷』的最佳選擇。」(Part A/Chapter 3)
舒伯特歌曲的浪漫主義 —— 純真情懷
「舒伯特有的是純真情懷,對周邊的人和事,會不經思量地作出反應。這樣的人,當他意識到別人的一些遭遇時,當刻很容易就會心感別人所感,就像我前面所說:別人動了他的『真情』⋯⋯ 他生性純真,不但會對自己親身經歷的處境作出不經思慮的情感回應,真情流露,而且做出來的都是一些在大多數人看來是不智,甚至是幼稚的行為。」。(Part A/Chapter 3)
「舒伯特歌曲中的少年不知怎地常與小溪談話,向它吐露心事⋯⋯我很想親近喜歡的人,但這是不可能的,只有希望自己變成蝴蝶,那麼,我就可以飛近自己喜歡的花兒。採蜜一事,天經地義,花兒啊!你又怎能反抗?舒伯特歌曲中的少年,感情都很純真,一顆愛人的心是單純的,得不到愛時的反應也是天真、直接的,他會做一些旁人覺得他傻的事。」(Part A/Chapter 3)
圖片:作者提供
(舒伯特純真情懷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