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在朋友圈看到饒宗頤學術館之友會長謝錦鵬先生轉發紀錄片《百年巨匠──饒宗頤》,我留意到這是從「學習強國」APP轉發出來的視頻,感到有些新奇,這個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管的理論學習平台,原來除了政治,還有不少其他內容。
打開饒公紀錄片一看,這是央視系列製作《百集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其中一部,由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演唱的片頭主題曲,渾厚而深沉:
想你的心路有多遠,
遠在一筆一畫之間。
想你的青春有多美,
美在上下舞台之間。
想你的顏色有多好,
好在彩霓怡虹之間。
想你的思念有多長多長,
長在一生百年之間。
置身近代中國的饒公
饒宗頤是《百年巨匠》第二季國學篇介紹的其中一位巨匠,分為上集「萬古不磨意」和下集「中流自在心」,集名取自饒公不惑之年所作《偶作示諸生(其二)》,每集大約30分鐘,我一口氣看完。片頭旁白不同凡響:
「他是一代宗師,他卻是一個知善平靜的人,他生於一個動盪的時代,他遊歷於全世界探尋文明的光輝,他創造出一個個令人驚嘆的學術成就,走過一個世紀的生命旅程,成為中華文化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巨匠,他就是饒宗頤。」
讀懂饒公的學術不容易,讀懂饒公更不容易。我之前曾經看過多部介紹饒公的紀錄片,當中不乏資料詳實有獨到之處的優秀製作,但把饒宗頤的學術生涯放在中國近代一個世紀的大時代,把饒公的學術成就放在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背景來解讀,印象中是第一次,循此路進,最容易走近饒宗頤。
中西學術交流的一段佳話
上集從饒公出生在家鄉潮州書香門第、家學淵源開始,下集則以饒公遊學歐洲,到倫敦劍橋大學和法國法蘭西學院訪學作為開頭。
紀錄片的作者不僅到饒公家鄉潮州等地採訪,而且沿着饒公的足跡到日本、英國、法國等地,訪問了劍橋大學圖書館及漢學研究負責人Charles Aylmer、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圖書理員John Moffett、法蘭西學院院士汪德邁(Leon Vandermeersch)、法國國家圖書館寫本部編審員羅棲霞、日本京都三緣寺長老勝田良昭、日本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博正、京都大學教授金文京和阿辻哲次等。
當中有一些非常珍貴甚至可能是獨家的資料和鏡頭,例如,羅棲霞女士在鏡頭前展示了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的五世紀帛書《金光明經》,和敦煌漢文寫卷有紀年的最早一件:公元933年的《敦煌曲》。
漢學家汪德邁是饒公的學生,他在訪問中談到1964年夏天到年底他陪同饒公到印度考察的一段插曲,當時是中印戰爭結束兩年之後,身為中國人的饒宗頤所到之處遭到印度當局刁難,某次兩人從馬德里搭機到斯里蘭卡,印度警方勒令饒宗頤必須返回孟買申報才能離境,這時候法國人汪德邁站出來保護老師,告訴印度警方,饒先生是一位有名的學者,應法國大使館邀請而來,如果饒先生有事,「法國和印度可能會發生不太好的事」。
就在這部紀錄片開拍前幾個月,饒公騎鶴西遊,90歲高齡的汪德邁專程從法國飛到香港,為恩師扶靈,筆者當時在場目睹此情此景,內心為之一顫。上個月(10月),國際漢學泰斗汪德邁在巴黎病逝,他與饒公半個多世紀亦師亦友的情誼,已成為中西文化學術交流的一段佳話。
我們有饒公方是福氣
這部紀錄片於2018年10月在香港開拍,訪問了李焯芬、劉遵義、陳偉南、孫立川、鄧偉雄、鄭煒明、淨因法師、高佩璇、孫少文等。在我印象中,特首林鄭月娥非常敬仰饒公,任發展局局長時,曾經與其他幾名特區官員、大學校長,以及潮屬社團的首長一起,陪同饒公到敦煌慶祝95歲生日。
饒公仙逝當日,林鄭月娥親到饒府弔唁。在紀錄片中,林鄭特首說:「饒公常說香港是福地,其實我們有饒公,才是我們的福氣。」本文以紀錄片中這樣一段話作結語:「饒宗頤從家鄉潮州開始,學習探索傳統文化,解讀中華文明的奧秘,他根植於香港,足跡遍及全世界,成為了當代中國文化的一代宗師。」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