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轉軚了」的田北辰議員最近在一個電台節目上表示,他以往反對政府回購港鐵,但現在覺得「唔對路」,認為應該思考在無競爭狀態下,鐵路服務是否應該由一間以盈利為目標的上市公司營運。
港鐵接連發生高鐵工程延誤及沙中線工程出現隱瞞和造假,令港鐵成為眾矢之的。政府已經委任夏正民法官出掌獨立調查委員會,負責調查沙中線紅磡站剪鋼筋醜聞;但港鐵內部到底是否還有其他「隱疾」、是否需要大改革,政府沒有表露過任何意向。田北辰議員要求政府回購港鐵,是首次有政治人物提出如此「激進」的建議。
「回購港鐵」建議提出之後,其他立法會黨派反應冷淡;學者則認為建議是開倒車,因為回購與提升監管質素沒有直接關係。
每當遇上公共政策出現爭議,就會有人提議政府「回購」,要求最強烈的是回購領展(前稱領匯);隧道加價時就「力主」回購所有隧道……提出由政府回購,是假設政府營運效果會比目前的方式好,在收費方面也會比較「合理」,不像商營機構般事事以盈利為目標。
如果政府回購,由政府營運就能改善服務水準,那麼全世界的國企都應該是最佳企業了!田北辰議員為什麼認為港鐵成為公營機構,其表現會優於目前作為一家上市公司?
論營運效益,港鐵表現相當不俗(利益申報:筆者並沒有持港鐵股份):「鐵路及物業綜合發展經營」模式,即利用物業銷售產生的盈利分擔建設新鐵路和保養及更新系統的成本,令港鐵票價在毋須政府補助的情况下,維持在「合理」水平……外國很多大城市的集體運輸系統都是蝕本貨,資金不足令設施殘舊。喜愛旅遊、見多識廣的香港人使用過其他城市的公共運輸,都應該覺得港鐵的服務和票價算得上是「物有所值」吧!
雖然現在有人認為港鐵過於積極開拓海外業務,忽略了鐵路興建和保證工程質量等重要問題,然而從另一角度看,港鐵可以走出香港,在英國、澳洲、瑞典、內地等城市拓展業務,足證這家「本土企業」的品牌和聲譽在國際上得到認可。
由政府營辦 基本上沒有好東西
港鐵現在醜聞纏身,重災區是在工程部門,而非港鐵的營運和業務發展。而且,政府回購之後,由官員直接管理,為何就可以解決現在工程部門滋生的隱瞞和造假行為?當年公屋短樁醜聞(1999年),由政府部門直接負責的公屋工程,不是同樣發生過偷工減料的驚天醜聞?
由政府營辦的基本上沒有好東西,應該是「基本定律」。最近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宣布與「M+博物館」的承建商新昌營造解約,令人再次關注這個曾經引起全城議論,最終被政府「回購」的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况。到現在,還有多少人關心這個被視為未來本地文化演藝重鎮的地區?大部分地方仍然是一片荒蕪,連唯一初見規模的「M+博物館」也可能因更換營造商,工程或許會有延誤。西九文化區落得今天的局面,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政府「回購」的利弊!
回顧西九文化區經歷
《明周文化》有一篇題為〈究竟西九會否爛尾?〉的文章,指本地「文化界或許早已對『西九討論』深感厭倦,畢竟這個作為重要文化搖籃的園區規劃甚久,推倒又諮詢,循環經年,不斷修改。在這片已投注超過200億元與多年心力的土地上,不時傳出多番爭議」。這段文字,應該是不少對西九文化區已感到心灰意冷的心聲!
西九文化區早在1998年由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2000年開始籌劃。因為輿論對單一發展商安排及天幕設計批評甚烈,政府一再改動與私人發展商的合作模式,始終不得要領。最後在2006年推倒重來。
政府想引入私人發展商參與西九項目,除了資金之外,還希望以地產項目的吸引力「引導」發展商早日完成各項工程建設。但到了2004年政府完成邀請私人發展商提交發展計劃時,本地經濟開始復蘇,公眾質疑給予發展商的條件太過優厚,是「明益地產商」。最後,因為「群情洶湧」,政府也無法跟私人發展商達成協議,西九項目由政府「回購」。
在2008年,立法會撥款216億元推行西九文化區項目,並成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招聘人手、全球招標、重新諮詢,按足政府程序辦事。其中諮詢工作為時頗長,政府的說法是要收集更具體的意見,例如建哪類場館、建多大規模、建築物內應有什麼設施、給哪些人使用等。按足程序辦事,但外界一直見不到西九有任何建設,政府回應卻是「寧願做得穩些,以免將來浪費更多時間」。
「做得穩些」,是否可以和「少做少錯」畫上等號?為了要「做得穩些」,西九管理局在2008年雖獲得撥款216億元,但隨後5年管理局除了員工薪酬、租寫字樓、公眾諮詢、舉辦節目等開支外,都沒有在項目建設上動用過撥款,結果到2013年計算設計和興建所有設施時,成本已上升一倍,需要約471億元!
「回購」西九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一個原來雄心勃勃的世界級文化藝術大型項目,由1998年提出,到今年剛好20年,連初見成果都談不上;唯一略見形格的「M+博物館」「臨門脫腳」,又不知會拖到何時?官商勾結固然可怕,但政府「回購」結局可能更不堪。西九文化區的經歷,也許可以供田北辰議員作參考。
政府設專責組領導 應較回購實際
政府在2017年6月發表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確立了「讓鐵路成為客運系統的骨幹」。其中《鐵路發展策略2014》建議興建7個鐵路項目,屆時重鐵網絡會覆蓋全港七成半人口居住及八成半就業機會的地區。換言之,緊接着高鐵和沙中線之後,大型鐵路項目仍陸續有來,政府如何確保各項目的工程不會重蹈沙中線覆轍?
政府當年興建新機場時,成立了由官方主導的專責部門,統籌新機場核心工程,監督各項建設的進度和施工。現在委託港鐵興建高鐵和沙中線,政府只派相關部門聽取匯報,其他一切全部交由港鐵負責,結果連運房局長都被「蒙在鼓裏」!汲取教訓,未來仍有大量鐵路工程,政府是否應效法建新機場的經驗,設立「鐵路建設統籌專責組」直接領導?這種做法,較「回購」應該實際得多。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