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說明:台灣夜市。
大陸朋友來台北,稱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時,我點頭微笑;又稱讚「台灣的物價真便宜」時,我開始不自在了;再誇讚台灣小吃,我則是想到一些不很衛生的環境和食安的風險,開始坐立不安了。如果觀光客要找價格便宜的東西,東南亞國家多的是,要找到既便宜、品質又好、又安全的商品,台灣人也沒有這種本領。
(一)落後地方才有便宜劣質貨
「價廉物美」只能在於廣告詞中出現,難以在真實世界找到。令我最不安的是:我找不到一個「價格便宜」的地方,會出現高品質的社會。任何一個開發中國家(包括十年前的大陸),價格處處(包括工資)便宜,品質一定差、服務一定不好,社會也就處處落後。相反的,講高品質,價格相對高的日本、歐洲及美國,就構建了高品質社會。民主政治下為了選票,「討好」是常態,「求好」是例外。反對黨所反對的是「求好的改革」,所贊成的是「討好的加碼」——盡一切口舌及方法維持早已扭曲的低價格——從電價到學費。殊不知長期扭曲的低價格帶來了可怕的後遺症。
● 電費太低,使資源浪費——蘭嶼居民的免電費,使冷氣不停地使用。
● 學費不調,品質難以提升——大學生得不到好的教育。
● 小吃便宜,必有衛生及食安的風險。
「低」更會產生各種短缺——「低」價格無法產生好產品,「低」薪水無法吸引優秀人才,「低」利潤無法產生資本累積,「低」稅收無法產生足夠的公共財及健全的財政。這就形成了社會上低水準的循環;低價格→低品質→低工資→低利潤→低生活水平;台灣十餘年來薪資之難以提升,正就是陷入此一漩渦。我們也看過歐美國家另一種高水準的循環:高品質→高價格→高工資→高利潤→高生活水平。
(二)低價、低稅、封閉不能產生文明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4月份刊出一篇〈A+企業的三個簡單法則〉。根據1966—2010年超過2萬5,000家美國企業的分析,歸納出獲得較高資產利潤率的三個法則:
(1)高品質重於低價格。
(2)衝營收重於省成本。
(3)沒有其他法則。
要推出高品質的產品,當然就必要有經濟成長的條件:大量投資研發與創新,並擁有膽識與自信,才能提高競爭力。高競爭力,才可能創造高所得;要全面提升競爭力,又必須要開放的政策及人民開放的心態。當前不到13% 的平均稅率及陰影不散的封閉心態,是無法建立文明社會的。文明社會的一個特質是為了追求高品質,人民必須要樂意付較高價格,也要付較高的稅金。一位美國大法官說:「我喜歡付稅,因為稅金可以構建文明」;我則是:「我歡喜進步觀念,因為它可以構建文明社會。」大多數西方輿論主張:物價一直上升,就產生通貨膨脹,令人恐懼;物價一直不上升,產生通貨收縮,更令人恐懼。允許溫和的物價(包括稅率)調升,在台灣既合理也必要。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Flickr/ Tomás Fano)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