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吳宇森《赤壁:決戰天下》(網絡圖片)
看了吳宇森的《赤壁:決戰天下》,令我大失所望,觀後反思原因何在,得到兩個結論:一是作為一個影迷,我覺得這位大師級的導演江郎才盡,在重施故技之餘已無創意;二是作為文學經典《三國演義》的忠實讀者,我認為該片非但隨意曲解原著(包括原來的歷史《三國誌》),而且為了票房和娛樂的考慮全然不尊重文學。當然這是我的偏見,基於身為一個「吳宇森擁躉」的立場,願在此略抒己見。
《赤壁》下集令我失望的表面原因很簡單:上集拍得不差,特別是最後十分鐘的戰爭場面,場景調度和鏡頭運用可圈可點,當然會使觀眾熱切期待下集的兩場高潮戲——草船借箭和火燒連環船。不幸在看完上集之後,我在坊間購得一套電視劇《三國演義》(十九集「國際版」),竟然看得津津有味。當然電視劇的製作簡陋,無法和吳宇森的千萬元大片比擬,但內中草船借箭的場面,兩片竟然如出一轍,到底是誰抄誰?到了最後的半個鐘頭的火燒連環船高潮,因是夜中大戰,即使是火海,但看來看去還是亂戰一團,是搭出來的實景還是小模型?我看不清楚,電腦特技(包括韓國技師的協助)的功用又何在?
有心人可以把此片和兩部近年的好萊塢大片比較一下:彼德森(Wolfgang Petersen)的《木馬屠城記》(Troy, 2004),和斯科特(Ridley Scott)的《天國之城》(Kingdom of Heaven, 2005),冷暖自知。《木馬屠城記》以電腦設計的場面取勝,即使有簡陋之處(如雅典船隊靠岸那場戲),但依然情節緊湊,但《赤壁》下集幾乎無情節可言,而片子前段孫權之妹在曹營作密探的部分,簡直不近情理,匪夷所思,只不過讓導演展露一下踢「足球」(蹴鞠)的場面而已,但偏偏拍於周星馳的《少林足球》之後,盡失光彩。
為曹操翻案
《天國之城》雖是商業製作,但內含一個新的「修正主義」的主題:撒拉遜王領導的回教軍較基督教的十字軍軍勢強,而且更有理可據。《赤壁》下集似乎亦有少許翻案意味,在片尾更突出曹操的「正面形象」,竟然嚇倒吳蜀聯軍的數位英雄好漢!即使歷史上有憑有據——《三國演義》顯然較《三國誌》更同情蜀國三傑劉關張和諸葛亮——但處理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並為其「平反」,必須從角色性格着手,其中最關鍵的一場戲——曹操醉吟「鴉雀南飛」詩句——在片中就草草了事,反而電視劇處理得更精采。多虧飾演曹操的張豐毅這位資深演員頂住,否則效果更不堪設想。
片中故意刪了黃蓋的苦肉計一節,可以理解,但把華容道關公放曹操的一段也略掉了,則距離中國「文化記憶」太遠,片中竟然從關公之口說出一句「你早已過時」的話,差點令我笑掉大牙!影射的是什麼?如果要「反正」的話,不如出之曹操之口!
任何大部頭的製作都要講究情節和氣氛,二者缺一不可,但皆為最後的高潮「造勢」。吳宇森在這場高潮中想施展自己的百般武藝導演功夫,別的導演可能是在一場大火後了事,下面的鏡頭必是屍橫遍野、滿目瘡痍(如電視劇中所示),但吳宇森故意要在火燒之餘還要繼續搏殺下去,這也是他的一貫作風,最後高潮必然打得慘烈之至。但此片中,慘烈場面反而被幾個莫須有的鏡頭淡化了,趙薇飾的孫權妹也參加助興,甚至和曹營士兵來一場愛與死的肉麻鏡頭,真是俗不可耐,別人打得血肉橫飛,她竟然安然無事!
三國主題錯置 諸葛亮周瑜錯配
我不禁想到吳宇森的另一部作品《Windtalkers》(2002),在這部不受歡迎的戰爭片中,吳的導演風格依然可觀,戰爭場面調度有方,直到最後打到一兵一卒,慘烈之至,但似乎全然忘了該片的原先主題——印地安人,反而歌頌白人英雄,如果斯科特來導演此片,方法一定不同,甚至恰得其反,不信可看他的名作《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 2001)。這類動作片背後的「必備條件」是:正面人物必須犧牲得壯烈,甚至雖敗猶榮。但在《赤壁》中,決戰勝利者在最後一個也沒有死,連曹操也放生了,甚至還不忘來一個趙雲和周瑜英雄救美的鏡頭,又是個俗套(cliché),在好萊塢的西部片和警匪片——包括吳宇森自己八十年代的作品——早已看過千幾百遍了。
《三國》本無女人戲,如果有,則是大喬小喬,於是片中安排了一場小喬獨入曹營勸曹操的一幕,似乎故意加進一個「英雄美人」的主題,但卻是「錯置」的,看來是受了《木馬屠城記》的啟發:既然特洛依的海倫「一個面孔起動了千艘戰船」(A face that launched a thousand ships),何不也來一個「海倫式」的小喬?所以拉了一位名模來演,美則美矣,但怎會演戲呢?我想除了票房因素外,可能還有一個改編的問題:片中兩個「美人計」,一前一後,可以使劇情更生動一點,並以此取代《三國演義》中的權術和計謀,因此在上集中頗露頭角的諸葛亮,在此也被犧牲了,除了「草船借箭」和「借東風」之外,也無計可施,但這兩場高潮戲皆是諸葛亮直接或間接促成的,不把他放在前台而以周瑜代之,其用心又何在?不僅把梁朝偉這個好演員糟蹋了,而且也抽去原著小說中的真正主軸,何以如此,且聽下回分解。
原刊於《亞洲周刊》,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