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繼《文武之道》上冊出版後,日本筑波大學圖書情報與媒體學院副教授盧敬之博士等再接再厲,編著出版了新書《文武之道》下冊,走訪了多位與武術和體育競技有緣人士,主要探討兩個主題:一、重塑傳統武術與文化在21世紀的價值;二、如何透過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在不同的武術和運動領域,取得突破。
書中分享的例子,包括從哲學、藝術吸收養分,應用於拳擊比賽;物理學、運動科學、戰術策略等應用於現代體育競技;以《孫子兵法》應用於劍撃,並取得世界冠軍等等。對武術和體育競技有興趣者,值得一讀。
常言道:「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新出版的《文武之道》下冊一書,揉合了不同的專業人士對科學及武術發展的見解,當中揭示了武術發展與科學之間的關係。一般人認為武術發展是需要科學的配合及支持,在文章中可以找出運動科學與武術發展之間的歷史關係。
筆者的文章提及現今運動科學對於訓練原則、比賽中的策略和戰術分析、運動恢復的影響、以及運動科學的最新發展方向,亦在其他文章中不斷揭示運動科學與武術發展歷史之間的關係。
其中幾項有關運動科學的形容,在書中有所提及的,例如戰術對策方面、技術及訓練方面、力學科學方面,以及武術發展的推廣方面之內容,都能夠在武術發展的歷史中有着很強烈的關係。
戰術對策
在戰術對策方面,不論是街頭實戰或比賽台上的交流,都非常重視對策方面的安排。
在街頭實戰方面,蔡偉德總教練也提過街頭實戰當中的變數多如天上繁星,在練習方面必須要有特定的安排,將不同的組合加以重複訓練,才能夠應付真實情況的需要。另外,伍智恒會長的文章中也提及過王薌齋先生和李小龍先生對街頭實戰的看法,習武者必須進行實戰練習,不應被固定呆版的套路所限制。
在擂台搏擊比賽方面,由於受到規則的限制,更加要注意戰術對策方面的運用。空手道精英運動員鄭子文也提過,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去參與一些新賽制的比賽,會處於十分被動的狀態。因為在新賽制下,對於對手的戰術運用方法都不能夠太理解,這樣比賽中的風險就會大大提升。
曾俊華及Dr. Johan Harmenberg也提到,必須了解對手的想法或對手在比賽中的作戰方法,才能夠在不容許對方擊中自己的同時,亦可以製造好多困難,令到對方不能擊中自己。國術方面的楊世邦也強調,必須慢慢思考自己不足及長處,加以分析練習減低受傷風險。
所以戰術的變化,無論在街頭實戰或擂台搏擊比賽方面,都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WBA拳擊冠軍蘇寶生也同意香港拳擊冠軍袁文俊將太極拳或意拳的訓練融合於拳擊之中,使新型態的拳擊跟傳統的打法有所不同,從而令對手難以適應。另外,林敬皓也提出在近距離搏擊之中,可以用不同的攝入方法去達到技術提升的地步,但這樣的技術提升要有特別的訓練方法才能配合。
至於戰術或技術方面的提升,可以透過交流的方法或參與不同的比賽來達到,例如蔡鎮崑師傅提及柬埔寨拳手的肘法普遍較泰國拳手出色,所以就算柬埔寨的職業賽奬金較少,都有泰國選手專程參加柬埔寨的比賽,以提升技術。另外柔道高手謝麗儀、鍾玉強以柔道家身份遠赴烏茲別克去體驗另一古老摔跤武術,取其長處,融會貫通,在柔道上更上一層。
由此可見,戰術對策的重要性早已被武術家發現,只不過是發現的人不多,所以推廣的層面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廣闊。
技術及訓練
一般人認為,傳統武術訓練是由基本動作開始的,例如紮馬。要經過很長的基本訓練時間,才能夠到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將每一個基本動作重覆很多次很長時間的練習,慢慢地經過很多年的時間才能夠達到一定的境界。而科學化的訓練就是涉及很多高科技的儀器,測量運動員的水平,從而提升身體能力的方法。
大家都認為只要將科學的方法應用於武術的訓練當中,就能夠將武術水平發展到更高的境界。但事實上,科學化的技術訓練概念早已在傳統的武術上混合一起使用,將武術訓練的效率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不論是街頭實戰或擂台上的比賽,武術家的表現更能有效地發揮出來。
很多武術家已經知道,透過了解戰術運用對策這方面的內容,再安排針對性的訓練,從而提升武術訓練的效率及臨場表現。針對性的訓練可以使武術家適應特別情況下的需要,從而發揮得更理想。例如綜合格鬥家唐伯文提過,在綜合格鬥方面,要在訓練上習慣使用4安士的拳套,這樣跟一般的拳擊比賽使用的重量不一樣。
其次就是要適應地面打擊的方法,因為這是綜合格鬥的獨有特色,如在訓練當中沒有特別適應這樣的安排和打法,無論在發揮或安全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問題出現,情況就等於一個游泳選手,突然間去重新學習田徑項目一樣,會很難適應,所以針對性的訓練能發揮一定的幫助。
除此之外,針對性的訓練可以應用在不同的武術當中,例如劍術,鄭繼昌會長提及各刀主因應他們對握劍、重心、揮劍習慣及喜好等製作合適的柄卷。而同一把刀劍利用不同手法或材料製作柄卷,結果也大不相同。揮劍時的手感、 發力、 所需力度、打擊角度等,都與柄卷息息相關,所以刀主使用不同刀劍的時候,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適應和習慣,以及在使用不同刀劍時發揮同樣的技術,都會有所不同。
另外,街頭防衛術總教練蔡偉德亦建議,進行室內訓練時可調暗燈光,這樣就可以模仿真實晚上街燈光暗的情況下對戰,教練每次可以設定幾組訓練(不可告知受訓者將會面對什麼情況)。施襲人數可以是一至兩人,甚至三人或以上。另外一個情境是你跌倒在地上,其他人一湧而上攻擊你(帶着拳套或使用PAD)等等的針對性訓練,目的都是為了模擬真實的環境安排的訓練。
科學理論的應用及推廣
在科學理論運用方面已經有多位學者提出過如何將科學的概念運用於武術技術之中,
例如吳柱廷在力學的角度提出,出拳時如後腳離地的話或重心太過傾向前都會影響到力從地起的作用,從而減低了出拳的力量。又或者在人體工學方面,初學者因欠缺盆骨傳動發力的經驗因而減低了出拳發揮的力量。莫家泰工程師也提及過,在物理學裏面的慣性問題,人體的活動若需要改變運動活動方向的時候,就必須要克服慣性,一旦克服慣性就能夠作出方向變化,若要有效克服慣性,就必須要控制重心運作的能力,這些都是從科學層面去理解武術運動動作的機制,透過這些理解便能有效地改善武術運動的技術和表現。
至於在武術推廣及發展方面,學者們都建議透過參與比賽交流而提升無術的發展,盧韋斯主席自1999年完成大槍競賽規則後,台灣便引進這項競賽進一步推廣。除了參與交流比賽之外,卓文傑學者指出武術在傳統文化中的角色,例如舞龍、舞獅、舞麒麟等成全娛樂文化活動的參與,對武術運動的發展都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至於科學方面,除了將人體力學、運動學、教育學等融入傳統中華武術理論之中,並加以強化及宣傳,盧敬之博士更提出以多媒體虛擬實景科技的應用來推廣運動武術的發展。
新書簡介:
書名:《文武之道》(下冊)
編著:盧啟之、卓文傑、林雪杰、伍智恆、趙格華
出版社:超媒體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