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2017於12月3日在香港大學王賡武講堂舉行,本文為主禮嘉賓馬時亨的致辭。
我讀香港大學時是主修歷史與經濟。雖然在我往後從商以及為官的事業生涯中,經濟科目看似較為相關,但其實歷史學科對我而言,禆益更大,更能學以致用,而且是終身受用。
鑑古知今
你也許會覺得奇怪,讀歷史對我在商界甚至是為官有何用處?殊不知,讀歷史並非只是看某年某月發生了什麼事,而是透過認識、理解、分析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了解歷史人物個性面貌,鑑古知今。
國之為國,必有國史,而中國歷史的研習已發展成為寶貴的學問系統,薪火相傳。歷史不是只學過去,而是學習未來,學習如何立身處世,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歷史的長河中,正好讓我們可以學習登高望遠,學習未來,學習縱觀全局,學習建構一個萬世觀的視野,因為若果您不從長遠來思考規劃,就算做短期規也沒辦法規劃好,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而透過歷史的人物故事,我們又可以學到做人處世之道。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成就『貞觀之治』,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他知人善用,唯才是舉,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魏徵曾做過道士,又是太子李建成舊大臣,曾建議謀殺太宗,不過太宗不計出身,不問恩怨,仍然重用。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對群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魏徵直諫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有名的君主,魏徵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一向為唐太宗所重用。但是即使是這樣,唐太宗也曾因為面子受損的事而差點兒殺掉魏徵。一次上朝,因為一件小事,魏徵當滿朝文武大臣犯顏直諫,說得唐太宗面紅耳赤,大丟臉面,但唐太宗畢竟還是一個清明有為的皇帝,所以當堂不好發作,但退朝之後,他卻怒氣冲冲地嚷道:「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問他要殺誰。太宗:「魏徵常常在朝廷羞辱我」。長孫皇后聞言心中大驚,而且她知道太宗的脾氣,於是急中生智,換上隆重的禮服,對着唐太宗行跪拜祝賀大禮。唐太宗不知她葫蘆裏買什麼藥,便問她究竟幹什麼, 長孫皇后答道:我聽說只有在英明天子的統治下,才會有正直無畏大臣。魏徵這樣直言不諱,不正說明了陛下的英明嗎,所以我應該祝賀你才是」。唐太宗突然醒悟,免去了魏徵死罪的念頭。
這個故事亦說明溝通的重要性。長孫皇后正正是用溝通成功化解紛爭。我一直都覺得無論做人做事,溝通都是很重要。所謂天時、地理與人和。即使一個人如何英明神武,都要與其他人合作才可以成事,而選擇以什麼時候,用什麼方法去溝通,都是一門學問。
三ion教授
最近我很榮幸獲香港管理專業協會頒受實務教授榮譽。有報章標題說我是「三ion教授」,因為我事後同記者分享管理心得時指,管理好簡單,就是要「vision(視野)、execution(執行)同communication(溝通)」我去年初上任港鐵主席時,已第一時間同近千個經理級的管理層同事,分享這個「三ion」的重要性,即係目光要遠大、執行要俐落、溝通要全面,董事局、管理層及員工各司其職,應用在日常工作上,令港鐵的網絡不斷在本地及海外拓展。而這個「三ion」的體會,亦全拜我當年修讀歷史所賜。
!doctype>